压载水中的生物入侵及危害
亲爱的各位读者,《压载水与沉积物管理及控制公约》(简称《压载水公约》)作为今年最重要的防污染国际公约,自2017年9月8日生效实施生效以来获得业界的普遍重视。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研究好、履行好《压载水公约》,不仅是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河北海事局压载水公约研究工作室致力于压载水公约的政策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承接交通部海事局压载水公约的课题和项目,代表中国参加MEPC、PPR有关压载水公约的国际会议,参与并组织压载水双边和多边谈判。工作室从即日起就压载水公约背景、内容、承担的压载水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以及压载水处理技术、海事部门履约对策等循序渐进地介绍各位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本期的主题为压载水中的生物入侵及危害,为供各位读者更直观的了解生物入侵,我工作室在文章中插入了图片与视频。
壹、什么是海洋外来物种?什么是物种入侵?
海洋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海洋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当外来海洋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就成为外来海洋入侵种。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途径大致可以分为无意引入和有意引入两种。一般入侵过程都分为三个阶段到达、建立、扩散,最终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海洋入侵物种可能是植物或动物,也可能是海洋病毒或细菌,海洋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将对当地海洋生物的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威胁渔业生产、经济和海洋生态安全等。
贰、压载水中的外来生物有何威胁?
20 世纪初以来,船舶压载水已成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媒介。船舶在不同海域穿梭往来的,从不同海区压载的压载水也被四处转运,这个过程中船舶等于运输着出发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群体跨越大洋屏障到达另一个生态环境中。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扩张,压载水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引入外来生物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海岸线绵长,生态系统类型多,使我国更容易遭受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危害。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入侵呈现出数量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危害加剧和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对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各种水生生物种依靠洋流、气候情况、海洋表面季风、附着在浮木上等自然的方式,在全世界的海洋中自由传播。影响它们传播速度的障碍只有自然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陆地和自然界的天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类的活动已经使水生生物种通过一些载体如水上休闲设施、渔业活动、船体和设备以及船舶压载水进行传播,从而加速了物种传播的进程。一些水生生物种离开它们的原栖息地后能够建立新的种群并潜在地威胁当地物种,会造成大型的生态和环境损害,造成对人类的威胁,在许多案例中,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海洋物种一旦入侵并在当地扎根就几乎不可能根除它们。
叁、什么是“有害水生生物和病原体”?
根据IMO文件MEPC 48/2(2002)中所明确的定义“有害水生生物和病原体”是指水生生物或病原体,如果引入到海中包括河口,或者引入到淡水中,可能造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损害生活资源和水生生命,损害休憩娱乐环境,损伤生物多样性状态或者妨碍对这些区域的其它合理使用。
绝大多数的有害水生生物和病原体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他们成为“入侵者”,也就是说,他们占据了本土水生生物的自然栖息地,并随后取代他们。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经常被称为“水生入侵者”。他们有时也被形容为“外来入侵者”、“外来物种”或“非本土入侵者”。有几千种水生生物和病原体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入侵者。
全球压载水管理项目(IMO Globallast)列举了十种典型的入侵生物
(1)霍乱(霍乱弧菌)Cholera (Vibrio cholerae)
(2)携带水蚤类生物的动物(水蚤)Cladoceran Water Flea (Cercopagis pengoi)
(3)绒螯蟹(绒螯蟹)Mitten Crab (Eiocheir sinensis)
(4)有毒藻类(赤/棕/绿潮)Toxic algae (red/brown/green tides)
(5)圆虾虎鱼(圆虾虎鱼)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6)欧洲绿蟹(岸蟹)European Green Crab (Carcinus maenas)
(7)亚洲海藻(海草)Asian Kelp (Undaria pinnatifida)
(8)斑马贝(斑马贝)Zebra Mussel (Dreissena polymorpha)
(9)北太平洋海星(海星)Northern Pacific Seastar (Asterias amurensis)
(10)北美桎水母(水母)North American Comb Jelly Fish (Mnemiopsis leidyi)
肆、有害水生物转移典型案例有哪些?
案例一
分类名裸甲藻和亚历山大藻
Gymnodinium spp. and Alexandrium spp.
影响四种腰鞭毛虫物种的能够通过滤食性甲壳类动物集聚,例如牡蛎、贻贝、扇贝,使这些动物对人体产生毒性并在人食用时导致麻痹性贝毒。
入侵途径港口压载水和沉积物传播孢子,疏浚作业和其他重新转移被感染的沉积物行为都可能使孢子传入其他区域或悬浮在水体中。孢子还可能通过牡蛎或其他贝壳类动物的留种动物传播。
案例二
分类名岸蟹 Carcinus maenas
常用名European shore crab, green crab, strandkrabbe
影响这种螃蟹原产于欧洲和北非,后来传入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它是一种贪婪的广盐性杂食者,在其侵入的一些区域已导致其他螃蟹和双壳类动物的减少,被认为是世界上100种最恶劣的入侵者之一。他们能够夹碎贻贝并很可能影响贻贝的养殖。
入侵途径水产养殖、养殖贸易、海鲜品贸易、船舶压载水和船舶污底。
案例三
分类名紫杉叶蕨藻 Caulerpa taxifolia
常用名caulerpa, seaweed
影响紫杉叶蕨藻的大量繁殖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单就地中海藻类来说,在紫杉叶蕨藻占领区域其他种群的减少量达到75%,绝大部分本土藻类发生退化甚至消失,其生物量大大降低,有时达到100%。
入侵途径 水族贸易-故意的放养;通过海锚的偶然转移。当地扩散途径船舶——通过海锚的偶然转移;其他——渔业行为(渔网)。
案例四
分类名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影响流行霍乱病(致病原因霍乱弧菌)。疾病的转移导致食用疫区捕捞的海产品的数以千计的人受到严重的生命威胁。
入侵途径海运转移。
案例五
分类名斑马贝 Dreissena polymorpha
常用名moule zebra, zebra mussel
影响 原产于里海和黑海,现在又在英国、西欧、加拿大和美国落脚。它们争食浮游动物从而影响自然食物链,而且还影响当地软体动物的生态功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被认为是100个世界最恶劣入侵者之一。
入侵途径
水族贸易可能是倾倒水族引起的。
漂浮的植物和碎片。
船舶压载水通过压载水引入大陆和大湖区域。
船舶污底通过附着在船壳和拖车上由陆上转移至较小的湖。
机械设备的转移。
案例六
分类名圆虾虎鱼 Neogobius melanostomus
常用名round goby
影响圆虾虎鱼原产于黑海、里海、亚述海及其支流,现在还生长于美国和加拿大的水路,实验表明圆虾虎鱼能捕食金枪鱼、其他小鱼和湖鲑鱼的鱼卵和鱼苗,还可能捕食杜父鱼、金枪鱼和木似鲈鱼的鱼卵和鱼苗。
入侵途径通过船舶压载水传入大湖区,后又通过大湖区的货船扩散至苏必利尔湖。
案例七
分类名亚洲海藻 Undaria pinnatifida
影响原产于北亚,被引入到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西部海岸、欧洲和阿根廷既有如降低海产食品的产量这样形式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有与人类健康生态影响有关的间接经济损失。如由于入侵物种的竞争、掠夺和(或)取代养殖物种,导致渔业减产、养殖厂倒闭,由于水生物沉积物种造成航运业的经济性和效率的降低;由于沉积藻类的臭味导致海滨娱乐场、观光海滩和其它海岸上宜人的场所受到影响甚至关闭。
入侵途径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转移。
案例八
分类名 桎水母 Mnemiopsis leidyi
影响桎水母原产北美大西洋海岸一带,它正在蔓延到黑海区域。它对黑海和亚述海的浮游养殖业的影响是彻底的和破坏性的导致对在黑海的浮游鱼类如凤尾鱼,在地中海马鲭鱼和小鲱鱼,亚述海的亚述凤尾鱼的渔业崩溃。
入侵途径海运转移。
伍、国际海事组织是如何应对海运生物入侵的?
压载水是现代航运业安全高效运营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压载水中携带的大量海洋生物,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经济和健康问题。1903年,科学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迹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界才开始关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近十几年来海上贸易量的不断增长,压载水带来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严重。
防止入侵物种的转移及有效及时的反应,需要各国政府、经济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第196(1)条之规定“各国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在其管辖或控制下使用技术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或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或新的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要求国际海事组织(本组织)审议通过适当的压载水排放规则。若干国家业已采取旨在防止、减少和最终消除通过进入其港口的船舶引入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风险的单边行动,国际海事组织(IMO)认识到需采取以全球适用的规则、统一解释和导则为基础的行动。
IMO率先通过航运解决入侵水生物种(IAS)的转移。1988年至1990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先后向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或海环会)提交了两份关于其受压载水带来的外来生物入侵的情况报告;1991年,在两国的推动下,MEPC通过了《国际防止由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引进有害物种及病原体的导则》(MEPC.50(31)号决议),后通过大会决议(A.774(18)号决议)及修改为《关于控制和管理压载水以减少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迁移的指南》(A.868(20)号决议)。并于1994年成立了压载水工作组。在IMO成员国进行了14多年的复杂谈判之后,2004年2月13日在伦敦IMO总部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BWM公约)经协商一致通过,目的是通过对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控制与管理来防止、减少和最终消除由有害水生物和宾馆提的转移对环境、人体健康、财产和资源因其的风险,避免此种控制造成的有害副作用并鼓励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发展。MEPC的第四项议题定为“压载水中有害生物”,数年来一直在会上讨论各国压载水处理技术、压载水公约履约情况等内容。在第72届海环会上,MEPC共收到来自包括秘书处和各个成员国的21份提案。
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应如何应对海运生物入侵威胁?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国家政策方面对我国环境保护尤其是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提出了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工作。以及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海岛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对我国应对航运生物入侵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在推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防治外来生物入侵,也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结合压载水公约的要求,建立国内立法防止外来生物通过海运对我国环境造成危害,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方式推动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接轨国际海事防污染工作,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