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生活好?
有许多人的梦想是环球旅行,有许多人想在有生之年多看看这个世界。
回顾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十年,中国人民整体财富急剧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假期选择出境游。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总计达到9819万人次,预计2014年出境旅游人数全年同比增长18%,达到1.16亿人次,假期出游不早点预订的话只能买全价国际机票了。
许多在西方发达国家旅游的游客不免将任何事物都和国内作对比,而大部分人得出的结论都是国外好。其实无论环境、设施、人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财富。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究竟是从何时西方开始占领庞大的世界财富而东方开始没落?将来的情况又会如何?
世界上的财富约195万亿美金,其中大部分的财富是1800年后创造的。目前,西方社会(欧洲,美洲,澳洲等)的财富占世界总财富的66%,西方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9%。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少数国家拥有多数世界财富的结果呢?据安格斯麦迪逊所著《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显示,在1800年之后美国人均GDP急速超过中国人均GDP,直到1950年的20倍左右。
当时的经济学家指出,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方式大量敛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器。1913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帝国统治了世界上58%的土地,57%的人口和74%的财富。,将财富的分化归因于殖民统治只是表象,为何那时的西方如此强大?为何亚洲和非洲无法入侵西方帝国的海岸线?为何西方社会可以将泱泱大国的通商口岸变成殖民地?难道一切都归咎于腐败和衰落?只要人还有私欲,腐败和衰落在哪个社会都不稀奇。
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研究得出世界财富从1500年起加速流入西方主要是由社会差距导致,而其中最重要的差距是竞争意识。1500年左右起欧洲的组织,主权国家在那样一个小土地上多得吓人,欧洲的顶尖人才可以为不同的组织效力,互相竞争也共同进步。
反观当时的中国,世界上1/5的人口几乎只有科举教育一条路走,扼杀了许多人才在其他方面的天赋。换句话说,在诸多领域没有很好的试验地,缺乏人才,比如重要的科学,工业等。
而说到工业,就不得不提到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导向型社会。只有多方需求希望得到满足,消费才会开始驱动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而在当时多为工业技术创新。《天工开物》此类书籍寥寥无几,作者宋应星不但没有因为这本书赚到版税,反而在清朝因这本书在身故后被扣上了“反清”的帽子,试问在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情况下,还有多少人愿意在那个官僚主义社会致力于科学创新呢?
令人高兴的是,从1970年代开始,东方社会的财富也开始急剧增加,从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成功再到中国崛起后奔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1950年代,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20倍左右,现在这个差距又回到了1500年的五倍,回到了当初东西方财富分化的初始点。
之后的财富分化之路将会是东方赶超西方,如同一些人所谓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社会主导世界吗?我认为不太可能。中国在竞争方面已经与西方缩小差距,现在的电商与互联网创业的崛起已经向大家证明有多种途径可以通往成功,90后创业概念兴起,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不再是成功的标准。随着更多的人在假期走出国门,华侨回国贡献,人民对于竞争只有“科举一条路”的观念会越来越淡。
就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化”的概念已经有不可估量的飞跃。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进步,司法体系和政府机制也在反腐大潮中不断完善,比起西方社会却仍有一定差距。除了在勤劳方面东方人有足够的优势,实际上东方社会对于西方社会财富的逼近是一种经济趋同性,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是在追赶西方经济的路上,而不是在超越西方经济的路上。
更重要的一点是,经济数据并不是唯一。不管大家假期去了当时宣扬“脱亚入欧”的日本或是欧美,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叹那里还有许许多多中国做的不够的地方,可能感叹最多的就是那里的生活环境和人民素质,而事实上生活环境也是靠高素质的国民来维持的。
所以,精神文明建设才是现在东方社会保留住财富的要点,它可以让财富发挥实际作用,让人民切身感受到一个经济大国该有的生活水平。国民素质、对雇主的职业道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官员的清廉都在这个范围。我们的财富需要传承和发酵,并不需要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驱动的敛财行为。
请大家想一想,不管炒地炒房、在二级市场上利用股票交易获益、甚至欺骗钱财,都是从人民的一个口袋拿钱装入另一个口袋,本身不创造社会财富、对社会也没有贡献。我们做出的改变已经让世界财富的大分流到此为止,国民素质不提高,就像拿着上亿现金堆在家里,经济再好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