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实施最严围填海管控
为配合全国和天津市统一部署,切实加强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渤海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日前,新区制定了《滨海新区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2020年)》。根据《计划》,滨海新区将以改善渤海生态环境为核心,坚决禁止填海造地,坚决整治污染排放,坚决保护自然岸线,坚决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将滨海新区打造成“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奠定坚实的基础。《计划》指出,将实施临港经济区湿地公园南延工程、南港工业区人工湿地、中新天津生态城遗鸥公园一期景观工程等人工湿地和生态岸堤建设,让公众“临海能近海、临海能亲海”。
主要目标
《计划》明确了攻坚战的主要目标,包括水质目标、污染治理目标、保护修复目标和风险防控目标。其中,水质目标为到2020年,渤海天津海域水质将稳中趋好,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16%,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入境同步)。污染治理目标包括渤海沿岸高潮线向陆一侧500米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堆放、填埋等。保护修复目标为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等。风险防控目标则为健全完善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海洋环境联合应急响应机制等。
任务举措
■ 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统筹安排海洋空间利用活动,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围填海资源,已审批但未开工的项目要依法重新进行评估和清理,进一步提高用海项目准入门槛
■ 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水环境大排查大治理大提升行动,到2020年底,12条入海河流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2019年底前完成非法养殖清理整顿;2019年底前,完成沿岸500米范围内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填埋场清除
■ 加大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修复工程,开展人工湿地和生态岸堤建设,实施多个人工湿地和生态岸堤建设,清除向海一侧1公里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确保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
■ 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补偿,推动落实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中相关任务,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工程,到2019年底前完成沿海渔港的摸底排查工作,每年放流各类物种4亿单位以上
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
据了解,滨海新区将实施坚决禁止填海造地、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深入整治陆源污染排放、坚决保护自然岸线、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等重点任务。其中,新区将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统筹安排海洋空间利用活动。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围填海资源,已审批但未开工的项目要依法重新进行评估和清理。将加强涉海项目监管,进一步提高用海项目准入门槛,按照相关规划区划要求,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严格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审查。严格控制沿海产业发展,海岸线向陆一侧1公里和海河干流岸线两侧1公里范围内不得新上化学原料药制造和印染项目,已有项目要制定或改造计划并向社会公开。
排查治理提升河湖水环境
新区将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水环境大排查大治理大提升行动。到2020年底,12条入海河流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入境同步),总氮浓度有所下降。将加强海水养殖污染防控,2019年底前完成非法养殖清理整顿,取缔生态红线区内及滨海浴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海水养殖活动。开展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行动,渤海沿岸高潮线向陆一侧500米范围内禁止生活垃圾堆放、填埋;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原则,针对主要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开展海洋垃圾综合治理。2019年底前,完成沿岸500米范围内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填埋场清除,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具备海上垃圾打捞、处理处置、海漂垃圾路径预测预报能力;2020年底前,实现近岸海域和入海河流垃圾常态化防治。
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修复工程
在保护自然岸线方面,新区将加大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修复工程。开展人工湿地和生态岸堤建设,实施临港经济区湿地公园南延工程、南港工业区人工湿地、中新天津生态城遗鸥公园一期景观工程等人工湿地和生态岸堤建设,让公众“临海能近海、临海能亲海”。清除向海一侧1公里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严格落实海岸线保护规划,禁止在现有自然岸线从事可能改变属性的开发建设活动,确保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
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补偿
新区还将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补偿。严格落实属地职责,推动落实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中涉及滨海新区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南港工业区生态湿地公园、中新天津生态城遗鸥公园一期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海洋渔业水域保护,到2019年底前,完成沿海渔港的摸底排查工作,编制渔港名录及非法码头清单。到2020年,压减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60艘,海水池塘养殖面积控制在3000公顷,盐田生态养殖面积控制在3000公顷。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实施增殖放流,每年放流各类物种4亿单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