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新母船今日下水!中国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这是为‘蛟龙’量身打造的新船,潜水器再也不用在甲板上风吹日晒,有了更好的使用、保障条件。”曾经参与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试的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朱敏由衷感慨。
12月8日,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我国首艘自行设计和建造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支持母船——“深海一号”被缓缓移向码头,在武船集团总部顺利下水,即将走向深蓝,开启我国大洋调查的新篇章。
“这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蛟龙’号与自己的母船相配,将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任刘峰说。
既是综合科考船,又服务深潜
“深海一号”由中船工业第七〇八所详细设计,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承制。该船总长90.2米,型宽16.8米,型深8.3米,B3级冰区加强,DP-1动力定位,采用全电力吊舱式推进系统,适应无限航区航行,设计航速16节以上,续航能力超过12000海里,在额定定员60人时,自持力为60天。
据了解,该型船是根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既定位为综合科考船,又服务于深潜,不仅可为“蛟龙”号深潜作业提供合适的水下、水面支持,还具备数据、样品的现场处理和分析能力,配备“蛟龙”号专用吊放A架、运移轨道车、维护保养机库,能极大提升“蛟龙”号有效下潜次数,持续高效地应用于深海资源勘察、深海研究等科考任务。
记者了解到,“深海一号”可搭载“蛟龙”、“潜龙”和“海龙”号3台潜水器开展深潜作业。
明年7月执行交付使用后的首个航次
“向阳红09”船是一艘超龄服役的四旬老船,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先天不足的劣势仍十分明显,与新设计专用船相比差距较大。,“向阳红09”船没有专业的潜水器库房,这给潜水器维护带来很大困难,潜水器整日在甲板暴晒也让其部件寿命难以保证。
“我们采用线型设计,设计了防气泡的斧型艏与科考船,实现了优化全吃水阻力、改善风浪中失速性能、降低气泡生成概率、引导气泡前进路径等目标。”“深海一号”总设计师、中船工业第七〇八所研究员张福民说,“深海一号”耐波性能有了大的提升。“向阳红09”船可满足四级海况,“深海一号”能在五级海况满足潜水器应急回收和停泊调查作业,设置减摇水船,4级及以上海况减摇效果应不低于35%。
与国际同类型船舶相比,“深海一号”也有明显优点。
据了解,明年7月,“深海一号”将执行交付使用后的首个航次,充分发挥其在深海科学考察、海底资源勘察、深海生物基因研究领域的绝对技术优势,是我国走向深海的重要举措。
具有五大特点
为了满足需求,“深海一号”船在科学考察船领域内在动力系统设计中引入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 III对氮氧化物(NOX)排放限值要求。
安装了超短基线等声学定位系统,配备了多波束、浅地层剖面仪、多普勒剖面仪、CTD等水文环境调查装备,装有先进的船载网络,采用水下辐射噪声控制设计和两套不同的水声通信机确保深潜作业时母船与潜水器之间的图像、音频通信畅通无阻。
艉部甲板及实验室区域大量采用通用紧固件基座和通用集装箱箱角的设计,可灵活搭载6000米级ROV及AUV系统、移动绞车等辅助深潜作业的集装箱设备。
作业空间、试验空间、学习居住空间、功能舱室、通道均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并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融入“民船军造,军民融合”的理念,机舱区域及主要设备采用双层隔振安装方式,振动噪声、水下辐射噪声指标均达到军工技术标准,为潜航员营造了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重量重心控制、减振降噪控制、内装整体建造、水线下船体结构精度控制等方面,“深海一号”均按照国际先进理念和跨学科技术合作进行设计、建造,具备“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舒适化和国际化”五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