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门诊量还会“大”下去吗
来源:www.hncggz.com 编辑: 护士出国 时间:2019-05-29点击:
由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江北新区生物谷等共同举办的“2018中国产业新年展望会”,20日-21日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界、企业界、科研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就今年医改形势、医药产业发展、医保政策等进行交流。
大门诊量有所下降
“大门诊量年年都在增长,而小门可罗雀,这种现象不会持续下去。经过这几年医改政策引导,预计这个拐点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王虎峰认为,根据他掌握的调查数据,近年许多三甲大医院门诊量增速都在减缓,而基层门诊量年年在递增。
以医改试点城市厦门为例,2016年厦门市医院门诊量同比下降3.13%,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留在社区,基层医院首诊率超过85%,病人就诊日趋理性,分级诊疗效果初步显现。厦门医院门诊量“缩水”,是国内公立大医院改革的一个缩影,去年北京、南京有的大医院门诊量下降10%以上。
大门诊量是大医院收入重要来源,如果常见病这块“蛋糕”被基层医院切走,三级大医院只看疑难杂症,其收入将锐减,那么大医院将如何维持运转下去?王虎峰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两条路一是调整目前大医院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以来被当作高压线,不能碰,许多医疗服务价格还是计划经济年代制订的,几十年没变,现在非改不可。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大医院必定会想方设法截留病人,分级诊疗就不能持续下去;二是加大政府对三级医院投入,弥补大医院门诊量下降带来的部分损失。
随着医改深入进行、国家对医疗领域腐败的严厉查处,以及“两票制”(即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批发企业开一张票,从批发企业到医院再开一张票,挤掉中间流通环节水分)的推行,将来医院、医护人员收入都要通过合理、正规的医疗服务获得,靠大门诊量、大检查、小病大治、开药回扣等方式赚灰色收入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打包付费为减负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行业投入年年在增长。2009年至2015年财政对医疗投入年均增幅超过20%。但许多仍觉得看大病既难又贵,医改获得感不强。
财政投入虽年年增,但病人看病费用也水涨船高。国家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江芹认为,当前医院普遍实行按项目收费制,病人做个检查项目就得交一项费用,做的项目越多,收费也就越多。这会无形中使得多开检查、开大检查项目,小病大治,让老多花钱。
“对医疗支付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门诊将实行按人头付费、服务单元付费、项目付费制;住院将实行按床日付费、日间手术付费等多元化付费制度;从后付费向预付费改革等。”江芹说,重点是推行按病种打包付费,如对某一种病,医保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医院用超了自己贴、节余的归医院所有,这有利于对卫生资源重新分配、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和减轻负担。
据江芹介绍,今后政府将对开处方的“笔”管理越来越严,越来越细,约束该做的检查不能少、不该做的检查不能做,从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使药品、耗材、检验试剂成为医院运营成本,而不是盈利手段。目前国家正在三明、深圳等地进行医疗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不久后将大范围推广。
新药研发利好惠及患者
“我国绝大多数化学药品是仿制药,而不是原研药,未来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空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近年来基因检测、新型疫苗、生物技术疗法、干细胞疗法等在欧美日发达国家层出不穷,而中国这方面还有待及时跟进。
于明德说,未来像白血病、黑色素瘤、三阴型乳腺癌、肺癌等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随着新药出现,已出现治愈的端倪。这些病将来也会像慢性病一样伴随着人们一生但不会危及性命。一些只能在大医院开的新药、合资药、进口药,随着国产化后将越来越多出现在基层医院,这更有助于分级诊疗的实施。
国家目前给予新药研发非常宽松、优惠的政策,如允许境外药企和科研机构在国内开展药物一期临床试验;申请人在境外取得的试验数据符合中国注册要求的,经现场检查后可用于国内注册;境外企业在中国进行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符合中国要求的可直接提出上市申请。
近十几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一直在增加。2004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3254亿元,利润额为299亿元,而到2016年分别是2.96万亿元和3216亿元,今年还将快速上升。江苏作为医药生产、科研大省,2015年全省医药产业产值达417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规模全国第一,企业创新能力全国第一,中国医药创新力20强企业江苏占7家。
去年我省出台“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即药品批准文号持有人,包括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以自己名义将药品推向市场。该制度核心是鼓励药品研发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一系列政策出台,必将极大刺激新药研发、上市,百姓可望用上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国产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