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三级医院” 看病找家庭医生
一线实践
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仍在“补短板”的情况下,如何让家门口看病成为群众信赖的“第一选择”?广东将医联体建设与加快推进家庭签约服务作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落实首诊在基层的重要抓手。
今年是推进“广东”建设的重要一年。广东将在省内大力推动医联体建设,全面推开家庭签约服务,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这两项工作给基层发展与老就医带来了哪些改变?广东还将有哪些新动作?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党代表。
小变身成“最豪华”
宽敞的门诊部、崭新的住院大楼、全新的设备……今年1月18日,东莞市谢岗镇谢山村,一座占地217亩的崭新拔地而起,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将共开放住院床位600张。
这是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医疗联合体按三甲规模设计的新院区,被附近居民自豪地称赞为“东莞镇级医院中最豪华的医院”。
,就在两年前,谢岗医院在周边居民的心目中,还是“不上档次”的一家小医院,“就医环境较差,医疗设备比较落后,很多检查做不了,部分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太高,不少外流到别的镇区就诊。”谢岗医院院长朱爱剑直言。
“小病去周边镇的医院,大病就去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康华医院等大医院,一般不会到谢岗医院。”村民朱先生的话代表了大多数谢岗镇居民以往的选择。据估算,该镇超过一半的不在本地就医,2015年上半年,谢岗医院日门诊量仅100余人。
转变发生在2015年7月。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组成东莞首个医疗联合体,市人民医院以品牌、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参与谢岗医院全面管理。谢岗医院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院区。
医联体一成立,东莞市人民医院就派出了36名医疗技术骨干率先到谢岗医院执业坐诊,人才实力迅速提升。在原有专科的基础上,谢岗医院增设了乳腺外科、肿瘤内科、呼吸内科,实现了医疗技术共享、检查结果互认、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市人民医院专家参与病区管理,直接参与并指导各项手术开展。
,东莞市人民医院还与谢岗镇政府按11比例出资共建了谢岗医院新院。新院区将配置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并全面推广数字化信息化诊疗,东莞市人民医院直接参与新院的经营管理。
在医联体内,居民有了完整的档案,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在社区就可预约专家门诊,大大减少了看病耗费的时间。医疗信息系统也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全网接驳,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利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危重症网络资源,区域内的危重孕产妇有望实现零时差。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东莞首个医联体建设即将满2年,成效初显。如今,越来越多的谢岗居民首选在谢岗医院就诊,沥林、陈江、博罗等周边几个镇区的不少也慕名前来。
据医院统计,与2015年上半年同期对比,2016年谢岗医院门诊量上升了10.4%,住院人次上升了20.07%。2016年,门诊量增加8711人次,增长了3.78%,住院病人5528人次,增长了5.24%,业务增长了22.82%。谢岗医院副院长莫汉文信心满满地说,新院启用后,医院今年的业务量将增长30%左右。
城市医联体结成紧密医疗集团
如今,医联体已是广东乃至全国的“医改热词”。
今年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
我省“十三五”医改规划也要求,“十三五”期间,城市的三级大型医院要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各地组建人财物、信息和技术等资源高度统一的紧密型医联体。
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组建的医联体,正是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的积极探索。进行类似大胆探索的,还有深圳。
2015年8月,深圳市罗湖区将5家区属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紧密型唯一法人代表的法人单位,挂牌成立罗湖医院集团。从整合医疗资源、强化社康中心建设等多环节入手,罗湖医院集团探索了一条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得到国务院医改办的“点赞”。
在这几年多种医联体模式的试点探索基础上,广东未来将在省内大力推动医联体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
其中,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鼓励珠三角地方财政较好的地区推广“罗湖模式”,将区域内医疗机构整合成单一法人主体;在县域,则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可由县级医院或者县中医院牵头组成2个左右医疗共同体。
,广东还鼓励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鼓励科室共建的形式;在医疗资源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则鼓励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通过互联网技术来促进医疗资源的联动互通。
家庭医生成患者“贴心人”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逐步推进,医疗资源将越来越顺畅地在医联体内实现上下联动、优势互补,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的比例是大势所趋,这部分病人,将由基层医卫机构以及每个人自己的家庭医生接管。
让在家门口看病成为群众的“第一选择”,也需要引导居民“首诊在基层”,改变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广东通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在某一个周末的晚上7时许,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社区服务中心谭美红医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这是社区居民孔伯打来的。他患冠心病,突然因胸闷坐立难安,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谭美红。
经验丰富的谭美红冷静指导气喘吁吁的孔伯,用仪器测量血压,得知血压正常后,她又让孔伯服下一片硝酸甘油。十分钟后,孔伯的症状缓解了。
2013年,广东开始推行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孔伯成为这一医疗服务模式的首批受惠者。去年年底,试点工作结束,我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推开,要求今年全省各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省卫计委提出,今年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抓落实之年。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均已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16年12月,我省7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一般人群签约率已达14.27%,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08%。
目前,珠海、江门、阳江、中山、佛山等地市出台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方案,出台了签约服务费的收付费标准,一般为120元/人/年,广州、东莞、惠州、茂名等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年签约服务费标准。
我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已基本实现村村有室、乡乡有院、每个街道都有1所社区服务中心,群众可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通过“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医项目,开展全科医师特岗计划试点,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推行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我省家庭医生队伍也得到了充实。
我省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1.73人。计划到2018年,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达2名以上;到2020年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达3名以上。
如今,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城乡居民就诊下沉效果逐步显现,管理效益逐步提升,“家庭医生朋友”的概念和“贴心人”服务模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