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医院:记录厦门医改的坐标
“哎!刘,您好!”“啊,刘,有空来家里泡茶!”11日,记者跟随鼓浪屿副院长刘春入户看望病人,来去途中,与他打招呼的居民络绎不绝,宛如多年老友。
“去大,人太多根本没时间和你细讲,在鼓浪屿不一样,感觉上世纪70年代热情朴实的‘赤脚医生’又回来了。”一位居民对记者如是说。
近两年来,居民与岛上的医护人员建立了更深的感情,这感情的背后是鼓浪屿一场“白衣天使革命”。
鼓浪屿医院创办于1898年,率先将西医学带到了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该院后更名为厦门市第二医院,,护士资格题,,查询,,护士节,,私人护士,,并于2004年把总部及重点科室迁至集美,鼓浪屿院区则偏重医疗功能。自此,鼓浪屿居民“不敢生、不敢病、不敢死”的看病难呼声,不绝于耳。
去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揭牌复办。乘着这股厦门医改的东风,鼓浪屿医院落实了多项便民新举措,不仅让流失的回流,业务总收入增长近三成,还开始向鼓浪屿之外的提供服务。
跨海送医愁煞人
62岁的何国平永远忘不了2011年的一天,他是如何费力地将患有肠梗阻的母亲一步步地“挪到”海对面的厦门第一医院的。
他先是联系了岛上的电瓶车,与司机一起把母亲抬上车,随后边拨通120急救电话,边买船票乘船,待船靠岸后,再乘坐急救车抵达第一医院。“其实耗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太折腾人了,母亲当时已经86岁,这样乘车、乘船、再乘车,她实在吃不消。”何国平坦言,在住院前几天,母亲就已有肠梗阻的症状,但当时都只吃着鼓浪屿院开的一些消炎药,“母亲一直跟我说,她忍忍就会好,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是去对面看病太麻烦了。”
“生无妇产科,死无太平间。”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捐赠者胡友义曾经这样概括鼓浪屿医疗的情况。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厦门第一所正规西医院——救世医院(现鼓浪屿医院的前身)在鼓浪屿正式建立,郁约翰为首任院长。该院随后还建立了威赫敏娜(Wilhelmina)医院、医学专科和护士,率先将西医学带到了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救治了无数病患。
1941年12月,鼓浪屿沦陷,救世医院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办,1951年由政府接办,更名为厦门市第二医院。在鼓浪屿居住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人们都与第二医院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不仅是因为看病方便,第二医院部分专科已达到“三级甲等”医院重点专科水平,也使得岛上居民看病十分安心。
2004年6月,第二医院总部迁至集美,手术科室、儿科等重点科室逐渐转向岛外,鼓浪屿院区则偏重医疗功能,鼓浪屿陷入了“就诊人数少”与“缺医少药”的恶性循环。对此,今年87岁的老人张金锁有着切肤之痛,他的两个老友,就因为病情突发却不便就医先后离他而去,而张金锁老两口也因为与医生沟通交流环节的“断裂”,导致张金锁老伴周菁的血压一度高达210却不自知,险些酿成大祸。
2006年5月15日,第二医院鼓浪屿院区正式由第一医院接管,第一医院从各个科室抽调人员,整合鼓浪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鼓浪屿居民反映强烈的一些医疗服务问题,但在开药效率和看病水平上仍有瓶颈。
这样的情况,直到2014年1月29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揭牌,鼓浪屿医院正式复办后,才有了转机。
小病慢病岛上治
“鼓浪屿以前的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现在,医护人员多了,药品和设备也比较齐全,让人很放心。”鼓浪屿人李世伟说。
李世伟的态度转变,源于父亲李惠容的一次就诊经历。
李惠容今年102岁,是现在鼓浪屿男性中的“第一寿星”,虽然已是百岁老人,可李惠容头脑清晰,并无大病,所以家人一直认为李惠容身体十分康健。
今年3月,鼓浪屿街道率先与鼓浪屿医院签订协议,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包片”服务,相当于每户都有了“家庭医生”。4月里,刘春进入李惠容家开展“摸底”后发现,李惠容的血压高达220,低压都高至120!这样的测量结果着实把李世伟几个儿女吓了一跳,为了防止慢病隐患,李世伟马上为父亲办了入院手续,做了一套全面检查。现在,李惠容的血压已经趋于稳定,刘春也定期上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
老鼓浪屿人“不敢生、不敢病 、不敢死”虽是戏言,却也折射出鼓浪屿医院医疗资源配备一度不齐全。但如今,像李惠容一样得到妥善治疗的还有不少。而这,得益于鼓浪屿医院的复办。鼓浪屿医院院长张晓良说,医院复办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建制、全额拨款的小型综合性医院。
如今,医院配备比照二级医院,不仅增配了全科医生诊疗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等多种医疗设备,还新聘了19名医护人员,其中不乏高级职称 、高学历的技术人员。科室建设齐全,又都有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坐镇”,基本上能够保障岛上患者“治疗小病、慢病不出鼓浪屿”。
,岛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只配备了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类药品。针对现状,鼓浪屿医院也争取到了第一医院的支持,在实行药品独立采购的基础上推出专项采购方法鼓浪屿户籍患者可以随时买到该院可独立采购的药物;购买列入第一医院采购目录的药品,只需按流程申请即可在鼓浪屿医院直接开具处方、取药。也就是说,患者在一级医疗机构看病,同样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用药。
医生“走诊”到我家
“血压高低和测量时的心情好坏以及不同的测量时间点都有关系,一次测量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观察。”鼓浪屿医院的管理师邱乡为退休老人石垂裕测量血压后发现,他的数值比正常值略高一些,老人有点担心。在陈凌炜医生的安慰下,他才放松下来。
除了石垂裕一家,陈凌炜和邱乡还为100来户居民服务。“鼓浪屿人口老龄化明显,目前户籍人口1.3万余人,60岁以上的老人近4000人。”鼓浪屿街道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做好“包片”服务,得掌握居民的情况。鼓浪屿医院的医生和健康管理师挨家挨户调查,按健康状况由好到差分绿标、黄标、红标等三个等级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入户调查572户,签约建档1554人,发现和纳入管理糖尿病120人,高血压328人,冠心病35人。 张晓良说,为了提高黄标、红标等特殊人群的依从性和管理率,医院还免费为他们配备远程血压、血糖监控设备,动态观察,指导治疗。
除了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鼓浪屿医院还有专科医师。专科医师会定期到社区巡诊,针对全科医师反馈过来的病情控制不理想及高危患者的信息,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形成了“三师共管”。
这种用脚“找病人、送健康”的“笨办法”,也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66岁的郭珍珍老人就说“现在有几个孩子知道父母的血糖血压?我们的医生天天关注,还经常打电话让你按时吃药。”
,遇到一些疑难杂症,还是得将患者转诊到三级医院。鼓浪屿医院与第一医院在患者转诊方面实现了“无缝对接”鼓浪屿户籍居民只需在鼓浪屿医院由医生开具检查单,至该院收费处缴费、留下联系方式并拿取转诊联,后面的预约工作都由院方来完成。据了解,鼓浪屿医院派驻专人在第一医院门诊大厅设点。鼓浪屿户籍居民在鼓浪屿医院开单后预约检查或诊治的信息将定期传至后者的接待中心,由接待中心预约好后直接通知预约患者。患者只需按照预约时间到院,便可由工作人员安排导引至相关科室进行诊疗,极为方便。
“鼓浪屿医院的做法,既是家庭医生的延续,也是‘三师共管’、上下联动的体现。”厦门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有助于优化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