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社区居民 外来护士讲得一口流利苏州话
“蒋好婆,上压190,下压90,今朝倷格血压有点偏高。” 近日,社区护士黄秋云叩开了梅亭苑蒋好婆的家门,给她量血压、测血糖。黄秋云提醒蒋好婆“倷服西药过敏,还是到中请中医,开几帖中药调理调理。” 蒋好婆面对这个来自广东、长期上门为其提供服务、又讲得一口糯糯的吴侬软语社区护士,感到颇为亲切。
苏州姑苏区沧浪新城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孙珏告诉记者,他们中心现有17名护士,其中外来护士13人,担负着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服务、老年服务工作,因不会讲苏州方言,之前常遭遇服务对象不接电话、不开家门的尴尬现象。而为了改变健康服务出现的语言障碍,该社区服务中心的外来护士们都学讲苏州话、讲好苏州话,赢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来自广东的“苏州女儿”
黄秋云,今年34岁,来自广东,她负责建立老人健康档案,上门给老年人提供量血压、测血糖、保健指导等服务。
起先,黄秋云联系苏州服务对象,说广东话,对方听不懂,只好改讲普通话。可是,对方不接电话、上门也不开家门现象经常出现。即使联系上了服务对象,特别是苏州老人,他们习惯讲苏州话,因她听不懂苏州话,出现了语言障碍。她觉得,要做好苏州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工作,学会讲苏州话刻不容缓。她利用上门服务老人的机会,向苏州老人学讲苏州话。
蒋好婆是她经常上门的服务对象,也是她学讲苏州话的老师。她称呼蒋好婆“奶奶”。蒋好婆教她,苏州人给对方打招呼,叫“倷好!”爷爷、奶奶,习惯叫阿爹、好婆。就这样,黄秋云边请教蒋好婆学讲苏州话,边用刚学会的苏州话与蒋好婆交流,尽管苏州话讲得有点“洋金浜”,但蒋好婆觉得非常亲切。久而久之,黄秋云的苏州话讲得越来越流利,联系、上门服务老人如鱼得水。她不仅给老人提供健康服务,还给上门服务的空巢老人,用苏州话与老人聊天,让苏州的老人觉得她是个地地道道的“苏州女儿”。
“小囡不懂事,勿要紧格”
从苏北来苏州从事社区护士工作的刘静,今年37岁,她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陪孩子来打预防针的大多是爷爷、奶奶,用普通话与这些爷爷、奶奶对话好别扭。为了让孩子打预防针少哭、少闹,她也学讲苏州话。
每周二到周五的上午,刘静要接待一批批领着孩子来打预防针的爷爷、奶奶。她从师姐、师妹哪儿学得,苏州人管叫爷爷、奶奶为阿爹、好婆。所以,她每接待一个爷爷、奶奶,都亲热地叫他们一声阿爹、好婆,在与这些阿爹、好婆交谈中,学讲苏州话。比如,哪些孩子不能打预防针。以前她这样向阿爹、好婆解说,孩子拉肚子、感冒、服药期,不能打预防针。经与老人们交谈,她暗暗记住,苏州人称拉肚子为水泻,服药习惯叫吃药。她一遍遍地学,而且用苏州话与老人交流,与老人们拉近了距离。
近日,刘静居然被一个打预防针的小朋友咬了一口,阿爹、好婆连连给她打招呼,她总是微笑地面对阿爹、好婆“小囡不懂事,勿要紧格。”
她们是苏州的“桂花天使”
今年41岁的护士成卫,来自苏北南通。她从事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曾遇到同样的尴尬。
于是,成卫也学讲苏州话,她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她的老公,慢慢地成卫学会了讲苏州方言。她与她的服务对象交流,如果不是知道她老家是南通,大家还真把她当成了地地道道的苏州人。
不久前,苏州一所的张老师特意来感谢成卫 ,45岁的她怀上二胎后,成卫给她姐妹般的关怀。
张老师感慨“这些讲得流利苏州话的护士姐妹,犹如苏州市的市花——桂花,她们用苏州方言服务市民的健康,消除的不仅仅是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语言障碍,更为传承苏州地方文化作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