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务工“黑中介”乱象:高薪诱惑 层层转包
以出国务工“高薪”为诱饵,继而将上当者层层“转包”,在骗取高额“中介费”后突然“人间蒸发”……
记者近日在江西调查发现,对外劳务派遣市场“黑中介”行骗案时有发生,一些不具有对外劳务派遣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以出国旅游、参观学习的名义大规模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偷越国(边)境出国务工,频频引发纠纷。
东挪西借苦等外出挣大钱最终人去楼空
记者获悉,一起涉及被骗人员270多人、涉案金额高达500多万元的特大出国劳务诈骗案,日前在江西一基层法院审理结束,即将宣判。
在这起典型案件中,被告北京某公司南昌办事处以介绍劳务人员到文莱、菲律宾等国家出国务工为由,收取务工人员每人5000元至38000元不等的出国劳务费用后,人去楼空,公司账款无影无踪。
在对外劳务派遣纠纷案中,被骗者的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出国劳务人员往往在国外“高薪”的诱惑下,急于出国打工但又不了解相关法律和办证程序,东挪西借凑足数万元“中介费用”,交给对外劳务派遣市场“黑中介”,苦苦等待出国务工挣大钱,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挂靠在外省某个对外劳务派遣公司名下的“黑中介”,由于其本身并无相关劳务派遣资质,招募到出国人员后,再与具有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联系,中间几经转手,一旦找不到下家,组织者卷款潜逃事件就难以避免。
,一些“黑中介”钻旅行社申请团队旅游签证比较容易的空子,以出国旅游、参观学习的名义,引诱、组织务工人员偷越国(边)境从事非法出国务工活动,从中谋取非法利益。
江西省轻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高级工程师唐玉平说,通过这种形式“偷渡”的出国务工者,大多只能在当地华人开办的工厂、餐馆打“黑工”,基本得不到任何保障,且容易出现劳资纠纷、人身、财产安全等各种问题。
凭一部电话、一间办公室、一张嘴“黑中介”便可运作
“一部电话、一间办公室、一张嘴,一个中介公司就可以运作了。”江西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副处长王健告诉记者,“黑中介”犯罪成本低,导致每次专项整顿收效甚微,且极易陷入“打击-反弹-再打击”的怪圈。
据介绍,有的“黑中介”甚至没有注册、登记,纯粹以个人名义存在,平时就分散在城市某幢高楼的办公室,没有群众举报,执法部门很难发现。而相关部门对“黑中介”也存在事前巡查力度不够、事后处罚过轻等问题。专项整顿过后,一些黑中介换个名称、办公地点照旧营业。
,“黑中介”游离在对内、外劳务派遣之间,性质难以界定,导致相关部门难以有效监管。
记者调查发现,“黑中介”大多以咨询公司、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形式存在,挂靠在外省某个劳务公司名下开展业务,此类公司虽然不具备对外劳务派遣资质,但可以对内开展人力资源服务。
“只有当他们从事非法劳务派遣,超越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才构成犯罪行为,这就造成相关部门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陈长权说。
据办案人员介绍,由于犯罪组织者主要通过熟人、亲戚等关系组织招募出国务工人员,大多案件都是组织者卷款潜逃后,受害者才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案发之前很难发现。
而有的受害者明知其为非正常出国打工渠道,但在国外“高薪”的诱惑下,仍自愿、主动把钱交给“黑中介”,组织者、受害者双方在利益的驱使下达成一定默契,给相关部门执法、查处带来一定难度。
中国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金英杰教授说,出国劳务人员在海外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不仅关系到公民的尊严、人格和基本的生存权,而且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严重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正规渠道顺畅透明才能减少非法出境
陈长权认为,整顿对外劳务派遣混乱现象需要商务、公安出入境、海关等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苗头,采取防范措施;对于非法从事对外劳务派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取缔,坚决查处;对于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利用其便利条件,协助他人非法出国务工的单位,依法吊销其相关资质。
,加强“疏导”,畅通对外劳务派遣正规渠道同样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正规出国劳务的程序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报名、培训、学习、审核等多个环节。陈长权建议,相关部门应规范和简化相关手续。“只有正规信息通畅、渠道透明了,才能减少务工人员走非法出境的歧途。”陈长权说。
王健认为,政府、正规劳务派遣公司的服务不能停留于网站验证和举报电话,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劳务派遣程序、条件及有资质单位的名单,最大限度压缩“黑中介”的生存空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