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国劳务信息
出国劳务合同
出国打工招聘网
出国劳务招工
出国劳务公司
出国打工信息
出国劳务咨询
出国工作

出国劳务

穷则思变 福清人出国打工闯荡史

来源:www.hncggz.com    编辑: 湖南出国劳务     时间:2021-07-07点击:

72岁的林民清住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西山村。一栋高墙大院的六层别墅,只有一只狗跟他作伴。他的长子林镜伟和儿媳都出国打工在外。

这样的别墅在福建福清并不罕见。一栋栋五六层高的别墅洋楼长在田间地头,一栋比一栋气派豪华。通往村子的水泥路空荡荡,偶尔见到三三两两步履蹒跚的老人,间或放学的小孩们蹦蹦跳跳,老人少不了训斥几句快点回去做作业!不要太“野”了。这些孩子的乡村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国外打工。

若问谁家有人在国外打工,只需看一样东西房子。不出家门打工谋生是无论如何建造不起这一栋栋造价过百万元的豪宅的。从福建省福清市区到最东边的平潭岛,从福州长乐机场到福清的60公里路途,遍布一栋栋欧式风格造型精美的洋楼。民间有言无可辩驳世界怕美国,美国怕长乐,日本怕福清。还曰凡有华人处,必有福清人。

正如福建的简称“闽”,在家是条虫,出门就是龙。远涉重洋打工经商,乃当地数百年的悠久光荣传统。仅福清这个总人口120万的县级市,如今在日本打工经商的不下10万人。据统计,整个福清24个街镇,去年从海外汇入的款项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30年前,这里是农业大县,盛产地瓜和花生,穷得叮当响。穷则思变,与其饿死不如一搏,第一批赴海外打工的农民工们背起行囊,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下东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传义的调查结果表明,福清走出的农民工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是东南沿海早期出国打工的一批农民工。

原本贫穷落后的福清市港头镇芦华村,改革开放以来,共有3000多人在22个国家务工、定居、求学。村党支部副书记余德宝算了一笔账若按最少平均每人每年汇款5万至7万元回家计算,全村每年的收入也在10个亿以上。村里80%以上家庭建起了乡村别墅。

无人不知“地瓜县”

福清有个别号,叫“地瓜县”。因多沙地,这里无法种植水稻。

回顾即将改革开放的福清,当地人的粮食以地瓜为主,有“三片地瓜一碗汤,镰刀挂壁饿断肠”的说法。1978年,整个县的生产总值仅1.3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37元,两项都是福建省倒数第二名。

高山公社西江小学的老师刘双平当时21岁,已经当了4年民办老师,每月工资20元。他有课在讲台,没课在田地,晚上收工回家,吃完一碗红薯汤,洗洗睡觉。

相比教书育人的刘老师,附近前王村的31岁青年王维光这年由于表现积极,被评为优秀社员,光荣当上了生产大队副大队长。每天天刚放亮,村里准时响起口哨声,祠堂门口集合,点名,下地干活,开始一天劳作。傍晚,收工回家。社员们枯燥单调繁忙的劳动日复一日。

一年忙到头,过年了,统计每人的工分,一个工分五毛钱。身为村干部的王维光挣到了200个工分,理应发给100元,但事实残酷又辛酸,村里账面上根本没有钱,因为村里没有可以挣钱的门路。,发给他100斤红薯作为年货。在他看来,搞集体那些年,纯属白忙活,劳动报酬为零。替生产队干活,还要自己管饭,完全属于“被动劳动”。

1979年,福清全县农村实现联产承包到组的重大改革。

高兴之余,亦忧心忡忡。摆在眼前的现实令人发愁地少。福清地少人多,劳动力明显过剩。高山镇前王村村民王朝斯全家6口人分到两亩地,红薯留作口粮都不够,花生卖钱,一角钱一斤,亩产500公斤。收成中的1/3要上缴国家提留,饭都吃不饱。

村民林民清和刚成人的儿子林镜伟,一家人分到了一亩地。一亩地能干什么?一家人仍是地瓜裹腹。高山镇前王村村主任王有强说,当时很多人觉得,与其在家年年吃地瓜,不如出去闯荡,搏一把。

去哪?东渡日本。

福清人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漂洋过海闯南洋,乃是当地先民先驱们的光荣传统。福清人闯荡日本可追溯到明初,后倭寇侵扰福清,掳掠人口贩卖外洋为奴。清初,福清居民支持郑成功抗清,受清廷压制,一些人偷渡出洋。福清人准备重走祖宗的求生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