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于供 赴日劳务人才“抢手”
人员正在培训
“鞠躬45度,微笑,轻声说‘空尼奇瓦'(日语你好)。”在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的培训教室里,来自烟台栖霞的20岁女孩王娟,轻声默念着日籍外教演示的见面礼节。再过一周,王娟就要与其他20多位同伴一起奔,开始一段为期3年的生活。
而烟台国际董事长刘治波也希望,王娟甜美的微笑能给日方焦急的用工企业带来些许希望。在日本3·11地震过去5个多月后,逐步回到正常轨道的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需求有了显著增加;但对于占据对日外派劳务40%份额的山东劳务公司来说,如何打消人们对震后核辐射的顾虑,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成为全省159家外派劳务企业眼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边是日本企业热切的期盼,另一边则是劳务公司焦急的招工,这个山东最大的劳务外派群体,正成为眼下最“抢手”的人力资源。
日本生产重建 都在“抢人”
对于即将奔赴日本京都从事食品加工业的王娟,“研修生”将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标签。
尽管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但日本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只允许部分协力机构和企业组合,以“进修技术技能”的名义,引进18岁到30周岁的年轻人进入日本企业工作。
得益于与日本文化相似、地理位置相近,山东成为全国赴日研修生份额最大的省份,像王娟一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每年有万名左右的“研修生”奔赴日本,形成了在日本广有口碑的山东劳务品牌,而且相比省内产业工人2千到3千元的月收入,日本同类工作近万元的薪酬,成为吸引不少年轻人赴日工作的主要动力。
日本3·11地震后,逐渐从灾难中恢复的日本企业,将生产重建的招工目光,第一个投向了中国,投向了山东。
我国驻日本札幌总领馆经商室反馈,震后日本企业对海外留学生、研修生的需求呈急速增长态势,“像京都府国际交流中心原来每周开设2次的留学生招聘会,从4月开始增加到每周3次。”
从6月份开始,威海荣成汇成国际大厦6楼的面试厅便一直没有空下来,董事长姜成杰告诉记者,不仅之前长期合作的日本企业组合前来招人,还有新的劳务机构找上门来。
只是,让山东对日劳务公司略显尴尬的是,坐拥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力资源,赴日研修生却成了“抢手货”。山东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对日研修生派出人数为8559人,同比下滑了4.8%。
“不是不愿意去日本工作,是不少人担心日本还有核辐射,心里有顾虑。”威海荣成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成杰告诉记者,“日本地震之后的2个月,来公司报名赴日研修的人数几乎为零。除了威海、烟台,我们现在都跑到省外去招人了。”
同样,在威海国际、烟台国际等我省对日研修生派遣的龙头企业,招生缓慢、成本增加成了困扰它们的共同难题。威海国际合作公司劳务分公司总经理董华告诉记者“之前我们给日方企业推荐的候选研修生,都是按照13提供的,现在不少人顾虑核辐射对身体的影响,报名人数下滑比较明显,前几个月我们只能按12.5提供了。而且因为生源抢手,我们招人的出差、代理成本也增加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