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国劳务信息
出国劳务合同
出国打工招聘网
出国劳务招工
出国劳务公司
出国打工信息
出国劳务咨询
出国工作

出国劳务

美国第二代劳务移民:讲中文如讲外语乡音不变

来源:www.hncggz.com    编辑: 湖南出国劳务     时间:2021-07-07点击:

美国《侨报》将于11月29日出版的《侨报周末》刊发题为《融合之难 融合之易》评论员文章指出,美国第二代华人移民,讲中文已经如同讲外语,但与其它族裔还是有有形和无形的隔阂,这种隔阂就不是语言的,也不全是文化的,而是来自血缘的,这也是最难改变的。

全文如下

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时,谈到文化多元问题时,提到“我们奥巴马全家聚会的时候我们就像联合国一样,什么人都有,而这就是我们美国的力量所在。” 作为美国历史上头一位有色人种的总统,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意识,实属难得,使人不由自主想起“马丁.路德.金之梦”。

来美国前,听说美国是个“熔炉”,有同化族裔之神奇功能。各国人来到美国,任务就是努力“融合”,努力“美国化”。但初到美国,就发现此事不易。在蓝天下,绿草坪里,学生们三五成群,但白人与黑人各有所属,亚洲人里的韩国人、日本人泾渭分明,而在中国人里,大陆、台湾人、香港人也各自成堆,使人想起“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fly together”的英谚。后来,读到“拼盘”理论,说的是各种族裔还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尽管族裔间有沟通,甚至有通婚,但各种各样的隔阂根深蒂固,职场上,有“玻璃天花板”,社区里,有“玻璃围墙”。就连白人里,来自爱尔兰的,和来自英国的后裔,就有“道不同”,各自成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中坚。

后来,读了不少谈融合的文章,有人提出,融入美国,要向主流看齐,如讲一口“没有口音”的英文,这确实是现实问题。别说华人,近年跻身美国政坛高层的非洲裔美国人,如赖斯、鲍威尔、还有奥巴马,讲的都是没有一点非裔口音的“白人英文”。原以为,在第一代移民身上,隔阂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英文再好,总不如母语那样能表达一些细微和地道的区别。谈起棒球和橄榄球,总不如谈乒乓球和足球那样亲切。但后来发现,隔阂还会遗传,周边许多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子女,在幼儿园还有白人的朋友,但过了几年,最好的朋友都是华人,比父母辈强的是,他们的朋友圈从中国人扩大到了亚洲人。

这种现象就发人深省第二代华人移民,生于斯长于斯,一样是看迪斯尼长大,一样读“哈里•波特”,讲中文已经如同讲外语,但与其它族裔还是有有形和无形的隔阂。这种隔阂就不是语言的,也不全是文化的,而是来自血缘的。这就令人有些悲观,因为源于血缘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

,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这种区隔未必是坏事。 第一,融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美国有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主流观念,如民主、自由,有严明的法律制度,这是“融合”的最大公约数。但在“灵魂”层次的沟通,还是有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血缘方面的差异,更不是时间或者是教育可以抹平的。承认而不是无视这种差异,是“融合”的基础。

第二,“融合”是一种力量,“差异”也是一种力量,而且往往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生意人常说,“出处不如聚处”。美国是世界文化的“聚处”,各种文化间的互动与冲击,所产生的复合文化,是美国文化强势的源头活水。而文化单一化的举动,如“独尊英语”,势必会削弱而不是增加这种力量,就如同独尊汉堡包而拒绝中餐的后果一样。

第三,差异呼唤沟通,隔阂需要理解。对于少数族裔而言,不能放弃自己的族裔认同,不管是第一代,还是ABC,要懂得认同和欣赏自己的族裔背景。而更重要的问题是,过去讲融合,是一种单向的活动,是支流文化努力向主流靠拢, “讲一口没有口音的英文”,现在,是到了主流“屈尊”,去理解和学习非主流的文化,学几句中文(或阿拉伯文、俄文等)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在制定和推行政策时,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多一些虚心和谨慎。正如奥巴马在上海说,“对于美国来讲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推断说,我们有好的做法适用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也可以带来好处。实际上这方面我们要虚心一点才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