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劳务经历:打工学技术 回国种大棚
在重庆市黔江区沙坝乡脉东村,只要提到赵桂英的名字,人们都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不仅有去韩国打工的经历,而且她还利用打工期间所掌握的种植技术应用于自己的大棚蔬菜种植并获得了成功。
38岁踏上赴韩国打工路
40岁出头的赵桂英是一个地地道道、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身高约1.5米,衣着朴素,让人怎么也不相信她竟是一个去韩国国打工、见过大世面的女人。小时候赵桂英家里贫穷,小学还没有毕业就回家随父母务农。成人后,很多上门提亲的都被她拒绝了,她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1990年,刚满20岁她就跟着哥哥到辽宁省瓦房店市一家蔬菜基地打工,开始她对种蔬菜并不感兴趣,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重复着农活上的各个环节,只是为打工而打工,并没有想到去学技术。
2002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赵桂英踏上打工路,她跟随丈夫到山东一食品厂打工,刚做满1年,她就被介绍到一家中韩合资企业——青岛源盛玻璃钢厂当工人,一干就是4年,虽然文化不高,但她聪明好学,诚实敬业,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员工”;2008年,赵桂英又被选派到韩国玻璃钢总厂当工人。
节假日到蔬菜基地打工
“和我一起被选派到韩国的中国工人有30人,只有车间主任懂韩语。由于不懂当地人的语言,交流十分困难,经车间主任介绍,我在厂里结识了同车间一个叫惠妹的韩国姑娘。惠妹是当地人,大学毕业后,就进了这家玻璃厂,已有3年工作经历,是车间的质检员,她除了能说当地话外,还会说汉语,,我们之间交流起来比较顺利。”
“言谈中,惠妹得知我来自农村,家里有责任地,为了多挣钱,节假日里,惠妹就把我介绍到附近一家大棚蔬菜基地打零工。”赵桂英说。这家基地种植的大棚蔬菜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每逢节假日,赵桂英就到大棚蔬菜基地里打工。
工作中,赵桂英认真卖力。怎么浇水、怎么施肥、怎么管理菜地,每一流程她都牢记在心。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还学会了培秧、育苗、测温、灌溉等技术操作。
回家试种成功传授经验
2008年底赵桂英回家过春节,并与丈夫商量不再出门打工了,打算将原来出租的土地收回来种蔬菜。夫妻俩按照规划和标准将自家的3亩土地翻整出来,从山东邮寄蔬菜种子,买来塑料薄膜和竹子做起了简易大棚,结合本地土质结构,再将以前在辽宁种菜的经验和在韩国大棚蔬菜技术结合起来,开始试种各类蔬菜。
今年,赵桂英的3个大棚收获辣椒600余公斤、豇豆500余公斤、四季豆500余公斤、茄子500余公斤、番茄700余公斤,莴笋700余公斤、萝卜2000余公斤,所种出的蔬菜刚成熟,就被人收购走了,纯收入达15000多元。目前,她种的山东大白菜可产1500余公斤,可卖2500余元。
“韩国大棚蔬菜幼苗的成活率高,成熟快、产量高。我要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我的大棚蔬菜的种植上,今年,我想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做10个大棚。目前,土地正在租赁协调中。”赵桂英说,“一人成功了不算成功,要让全村人掌握了这项技术,发家致富了才算是最大的成功!只要村民们愿意种植蔬菜,我将把我所掌握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