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一人就业 助全家脱贫――劳务协作脱贫的“湖
古丈县高峰镇淘金村村民尹霞,在古丈县与济南市举办的2017年民营企业招聘会上,与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月工资3000元,还包食宿。”尹霞满脸喜悦地说。
根据济南市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签订的协议,2017年到2020年,济南市将为湘西自治州提供3000个扶贫就业岗位,定向招收200名贫困家庭学生,组织开展20场扶贫协作招聘活动,组织蓝翔技校等机构培训贫困劳动力。
这是湖南开展劳务协作脱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在广东、湖南、湖北启动劳务协作脱贫试点,探索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稳定就业脱贫。一年多来,湖南探索出“114”劳务协作脱贫模式,带动21.3万余户贫困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脱贫线。
输入地和输出地如何协作?在扶贫任务艰巨的湖南,劳务协作脱贫的效果如何?湖南为全国提供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7月初,记者走进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地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最直接、见效快,劳务协作趟出精准扶贫新路子
44岁的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村民石泽芳,全家共有7口人,父母患病,一子一女均为在校学生。2016年以前,他们的家庭生活来源全靠石泽芳夫妻俩务农的微薄收入以及农闲时节走村串户收捡破烂,全家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
2016年初,得益于广东省和花垣县建立劳务协作脱贫试点,石泽芳夫妻俩在家门口参加了深圳市与花垣县举办的贫困人口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现在两人都在深圳市布吉首饰加工厂上班,月收入合计超过7500元。2017年春节,他们全家搬进了新房。
就业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在湖南,像石泽芳这样因劳务协作而脱贫的还有许多。
2016年4月,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广东、湖南、湖北启动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工作。湖南从跨省、跨市和跨县区三个层次开展劳务协作对接,迅速取得成效。不到半年时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新增2.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6年8月,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在长沙召开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工作会。会上,湖南构建的“114”劳务协作脱贫模式得到广泛肯定,并向全国推介。“114”即形成一套整体工作机制,建立一个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握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稳岗、精准服务四个关键环节。2016年10月,劳务协作脱贫在湖南全面铺开。
在积贫积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劳务协作已成为行得通、见效快的脱贫增收途径。自治州通过建立精准对接机制,不仅巩固了原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成果,多渠道、多形式新增了一大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6.3万余户贫困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脱贫线,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湖南是贫困人口大省,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至2016年底全省还有340万贫困人口,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80%的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前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任务十分繁重。
“从短期来看,劳务协作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劳务协作将助推全省脱贫攻坚战早日决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贺安杰说,从长远来看,通过长期稳岗就业、技能培训,输出贫困劳动力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升素质,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还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精准识别、精准对接,新增11.85万贫困劳动力就业
劳务协作脱贫试点一年多来,湖南不断摸索,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这个机制的第一步就是摸清贫困劳动力的“家底”。
在花垣县花垣镇杠杠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一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表”,上面详细记载着该村每一名外出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包括就业去向、就业需求、就业岗位和收入情况、参加社保等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村干部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逐村逐户走访搜集来的。”花垣县人社局局长黄智敏说,花垣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每个季度都会对劳动力信息进行一次更新。,将通过网络、劳务中介以及实地考察搜集到的各种招聘信息近3万条,在县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上发布。
省人社厅副巡视员姚祖清介绍,劳务协作与以往劳务输出的区别,就在于“精准”二字,就是对准有外出务工意愿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试点伊始,湖南就在“精准”上下足功夫。2016年4月,启动开发全省性的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输出地将进村入户采集的贫困劳动力数据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涵盖了其基本信息、就业信息、就业意愿、技能素质等关键要素。共从全省4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识别出151.86万人属于需要就业帮扶的贫困劳动力。输入地将收集筛选的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岗位数据信息全部录入系统,涵盖了用人企业名单、岗位工种、技能要求、薪酬待遇等具体要素,确保对贫困劳动力做到底数清、去向明、信息实。
一些农村贫困劳动力,思想落后、身无长技、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识别出贫困劳动力后,输出地和输入地协作对接就成了关键。
2016年4月,花垣县成立了驻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市劳务对接服务中心,与当地人社部门对接协作,搜集整理发布岗位信息,核实已就业人员基础信息,解决已就业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花垣县驻广东4市劳务对接服务中心主任龙明江告诉记者,劳务对接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协调4市企业到花垣县举办招聘会12次,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1700多人现场签约,其中含990名贫困劳动力。
最让龙明江津津乐道的,是花垣县携手广州市、深圳市实行的贫困“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招生政策,使155名“两后生”通过技工、技师培训走上就业岗位,实现了脱贫。在他看来,这是未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招。
作为劳务输入地,深圳等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在劳务输出对接中,形成求职需求和岗位供给“两张清单”,建立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工作机制,解决劳动力求职意愿和企业岗位供给匹配精度不高的问题。
黄向英是深圳市坪山新区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以来,她每天都在微信上和贫困就业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沟通。企业空缺了什么岗位,贫困劳动力需要什么岗位,她心里有本账。一名听力有障碍人员需要就业,黄向英不厌其烦,一连找了4个工作岗位供他选择。
据统计,自2016年10月劳务协作脱贫在全省铺开以来,通过精准识别、对接,新增11.8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转移就业75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平均月工资2554元,带动21.3万余户贫困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脱贫线。
精准稳岗、精准服务,确保“留得下”“做得好”
今年2月3日,新春上班第一天,长沙市人社局就带领由蓝思科技等32家企业组成的首支就业扶贫队伍奔赴吉首、龙山、保靖、花垣开展劳务协作脱贫专场招聘会。至3月底,长沙市各级人社部门组织11支队伍,分赴龙山等16个贫困县,开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21场,提供就业岗位6.2万个。
在长沙市人社部门协调下,蓝思科技先后与自治州、怀化、湘赣边等贫困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人,稳岗率达到了90%以上,比正常劳动力还稳定。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招工平台,也让贫困劳动力通过工作实现脱贫增收,实现了双赢。”蓝思科技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宋坚冰说。为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蓝思科技专门出台了稳岗办法。贫困劳动力月综合工资达到4000至5500元,实现了在省内就业,拿沿海薪酬,还统一为每位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住宿免费。,公司还联合湖南大学创办蓝思学院进行学历教育,贫困家庭员工均可免费享受。
“在长沙市,像蓝思科技这样参与到劳务协作脱贫中来的企业,有480多家。”长沙市人社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河说。不过,王河也介绍,部分用人企业反映,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与岗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的问题。不少贫困劳动力虽然通过劳务协作找到了工作,但稳岗率仍然偏低。
对于贫困劳动力来说,只有稳定就业,才能获得稳定收入,实现长久脱贫。
为此,长沙市建立了“梯次教育培训体系”,确保贫困劳动力有一技之长。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超过1年的企业,给予1000元每年每人的岗位补贴,14家企业获评全国就业扶贫基地。接下来,长沙将参照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招用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初步预计将吸引数千家企业到项目中来。
株洲、湘潭也为入城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开通绿色通道,为贫困劳动力进城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株洲还推出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的个人住房贷款“农民安家贷”,促进贫困劳动力在城里定居。湘潭则对吸纳贫困劳动力较多、被评为就业扶贫基地的企业实行“巡诊”制度,对建档立卡户转移就业人员,进行跟踪服务,随时掌握其在岗情况。对需要转岗的或失业的,实行政府托底,充分保障其就业需求。
“用人企业确需解除贫困劳动力劳动关系的,我们就启动转岗服务,根据贫困劳动力意愿为其提供新的岗位信息,暂不能实现重新就业的按规定发放失业金,并安排进行转岗培训。”王河说,对已经返乡的贫困劳动力,输出地将把他们纳入劳务协作脱贫工作对象,滚动实施对接服务,及时跟进开展职业指导、就业推荐。
“十三五”将外派逾万贫困人口“打洋工”
2016年8月,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促进对外出国劳务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根据《意见》,我省将通过实施对外出国劳务精准扶贫,力争“十三五”期间外派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出国务工意愿、年龄在18岁至40岁之间、身体健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达到“一人出国务工、带动全家脱贫”成效,帮助1万个以上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湖南已有对外出国劳务经营资质的企业17家,对外出国劳务服务平台42个,年外派出国劳务人员7万余人,常年在外出国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接下来,将通过搭建对外劳务合作交流对接平台,为用人单位、劳务企业、劳务平台和职业教育机构提供交流对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