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仍从容!战机巧用气动弹性,与气流“
“空气动力学”不少人听说过,可提到“气动弹性”这个专业名词,估计大多数人都很陌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生活中处处能捕捉到它的影子。迎风飘扬的红旗、风中晃动的湖南出国劳务网线、遭遇气流颠簸的飞机……这些都是气动弹性现象。
众所周知,飞机是通过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转换成机翼升力来实现空中飞行。战机为了在空中格斗中占据优势,需要在高速飞行状态下完成各种眼花缭乱的机动翻滚动作。这时,气动弹性效应会使机翼发生变形和剧烈抖动,如果飞行员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飞机失控,甚至坠毁。
,如何高效控制气动弹性,如何让飞机与气流“和平相处”,变不利为有利,利用气动弹性提升飞机性能,就成了飞行器研究领域一个无法回避、必须应对的课题。
航天科工集团三院设计师刘燚为您解读——
巧用气动弹性乱云飞渡仍从容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容瑢 通讯员 张宗博 王 旭
颤振,飞机事故的制造者
说到飞行第一人,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名字——莱特兄弟。其实,在莱特兄弟试飞前9天,美国“航空先驱”兰利教授也进行了一次飞行试验。
遗憾的是,他的“空中旅行者”号飞机在起飞没多久,因气动弹性效应机翼发生变形折断,最终在飞行1006米后坠落水面,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的飞行试验失败了。
那时,兰利教授非常苦恼,百思不得其解。9天后,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报纸广泛湖南出国工作网了这则新闻,莱特兄弟一夜红遍美国,而兰利教授的这次失败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从兰利试飞的角度上看,气动弹性伴随着飞行器发展的全过程,是不争的事实。
斗转星移。当体验过飞行的快感,人类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战爆发后,军用飞机的投入使用,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与此,机翼颤振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不少新型飞机折翅空天。
颤振是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准确预判的一种现象。飞机飞行到一定速度后,周遭气流和机体相互作用会引起剧烈振动,出现颤振现象。如果飞机进入颤振状态后,振动幅度不断加大,机翼结构就会损坏。
一战时,英军和德军的轰炸机在高速俯冲过程中,尾翼时常发生剧烈的颤振现象,不少轰炸机失去控制,最终坠毁。
德国曾有两种战斗机因颤振问题发生了致命事故一种是“信天翁”D.Ⅲ飞机,另一种是“福克”D.Ⅷ飞机。后者是一种悬臂式单翼机,投入战争后接二连三地在高速俯冲时,发生颤振坠毁事故。
为此,设计师对“福克”D.Ⅷ的机翼进行了强度试验,结论是其强度足以承受6倍设计载荷。这时,设计师意识到,一味地增强飞机机翼在静止状态下的强度,而不去考虑飞行振动时的强度,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囿于当时人类航空工业技术薄弱,以至于发现了飞机颤振问题,却没有能力搞清机理并彻底解决,设计师只能以增加结构重量提高飞机的强度,回避颤振问题。
二战期间,出现了第一批超音速飞机,人类飞行进入超音速时代。一些设计师为了追求速度,想方设法降低机翼的重量。随之带来的后果是,机翼抗变形能力随之减弱,飞机颤振现象凸显。
气动弹性力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初步形成的。气动弹性力学工程师要做的是,减少颤振现象对飞机的影响,提高飞机飞行速度和安全性。
与其对抗扭转效应,不如利用气动弹性
“流动的空气是如何影响飞机的?”德国哥廷根气动弹性研究所是该方向全球领先的机构,他们很早就开始了气动弹性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那个困扰兰利教授的坠机之谜,终于有了更为清晰的答案——
现实中,没有物体是完全刚性的,这点尤其体现在飞机机翼上。为了安全航行,气动弹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气动弹性力学就是专门用来研究这个问题的。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气流会给机翼向上的升力让其向上倾斜,如果机翼不能自然弯曲就会导致飞行事故的发生。
兰利教授设计的单翼机,机翼容易发生扭转,受到气动弹性的不利影响较大,而莱特兄弟设计的双翼柔性机,无形中避免了气动弹性的不利影响,实现了人类飞行。
兰利教授败于气动弹性之手,莱特兄弟却功成于此。若不是气动弹性问题,兰利教授可能要取代莱特兄弟成为飞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