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跨系统跨学科推进“战字号”课题
编者按习主席视察重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时强调,要坚持聚焦实战,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使科技创新更好为战斗力建设服务。因战而生,为战而研。军事科研力量实现重塑后,如何聚焦备战打仗急需创新攻关,是摆在全军科研机构面前的现实课题。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着眼推动多支科研力量融合创新,将调整改革体制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报讯记者王天益、通讯员谢先达湖南出国工作网八一前夕,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围绕某“战字号”项目召开联合研讨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次参会的科研人员,在该研究院调整组建前,曾分属不同领域的多家科研机构。
目睹这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感慨不已“调整改革后的体制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我们的科研优势。”
38岁的王敬超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坦言,军事科研机构调整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科研体制束缚和制度性障碍,而且更加鲜明地立起了科研为战导向,提升了科研为战能力。
“这些‘战字号’项目,得益于新体制释放出的新活力、新效能。”该研究院领导介绍,所属各单位转隶前,尚未完成的科研任务不少,有人承担多个科研项目。为了把有限的科研资源投入到战斗力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他们聚焦备战打仗急用、对表部队建设急需,主动砍掉了一批与备战关系不大、体系贡献率较差或是有交叉重复的科研项目,组织人员深入部队调研,论证新增了一批聚焦实战的科研任务。
为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该研究院打破过去各领域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科研格局,大力推进多领域融合,提升体系创新能力。前不久,他们召开某系统创新应用论坛,集聚近200名不同领域的专家研讨攻关。这一系统集成人工智能、人因材料、指挥控制等多项前沿技术,成为他们推进跨领域、跨系统、跨学科体系融合的标志性项目。
因战而生,为战而研。组建2年多来,该研究院努力将体制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实战、服务胜战。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研制的帐篷式移动实验室,为医学专家现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疫苗实验、抗体筛查等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该研究院已有数十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批科研成果应用到演兵场,受到军委机关和一线部队肯定。目前,他们正加紧推进一批“战字号”科研项目,努力为部队战斗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王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