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音乐文学的嬗变与重塑
胜利的军歌多嘹亮——军旅音乐文学的嬗变与重塑
音乐文学与湖南出国劳务网影文学、戏剧文学一样,是文学的一个支脉。它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歌词和剧本的创作方面。
一首声乐作品是通过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以演唱的形式向欣赏者传递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音乐之美,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声乐作品中,歌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品所要传递的人物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等都需要借助歌词进行表达。歌词属于音乐文学范畴,音乐文学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思想性的主要呈现方式。当歌词被谱上曲,音乐文学就被赋予了新的性质。从声乐艺术的生产流程看,音乐文学是第一驱动力。不论是一首独唱作品、大型合唱作品,还是歌剧作品,歌词、剧本的成功写作是最重要的前提。
嘹亮的军歌伴随着人民军队走过了90多年的峥嵘岁月。伴随着我军的发展壮大,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不少优秀的军旅歌曲。这些作品有着内在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音乐文学的歌词部分或雄浑伟岸或诗意抒情,旋律或激昂或内敛,热情讴歌了人民军队发展的光辉历程。
我军的音乐文学初创于战争年代,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军旅歌曲。如《八一起义歌》《红军纪律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那一首首闪耀着革命光辉的红军歌谣,主要以借曲填词为主,歌词浅显易懂。这些红军歌谣虽显稚嫩,以真挚的情意、火热的情感,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精神气质,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以及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时期,我军开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军队文化宣传工作,在鼓舞官兵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扩大红军规模、教育军民、瓦解敌军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战时文艺宣传工作经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文艺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军旅音乐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诸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行军小唱》《延安颂》《露营之歌》等一批优秀的军旅歌曲应运而生。这些情绪激昂、悲壮有力又充满了革命必胜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战歌,鲜活地记录下党带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伟大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军旅音乐文学创作迎来第二个高潮,收获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曲和歌剧作品。如《我是一个兵》,这首军歌曾唱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它以朴素凝练的歌词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质朴坚定的曲调,鼓舞部队官兵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它唱出的是部队排山倒海的气势,是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意志。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始终对《我是一个兵》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唱起这首歌,总能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首军歌《打靶归来》与《我是一个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首歌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两首作品不论是歌词创作还是音乐部分的写作,均来自基层战士。作品短小精悍,旋律优美动听,情感朴实真切,生动地刻画了基层官兵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貌。一代代革命军人也正是唱着这些优秀的军歌作品在火热的军营中砥砺前进,淬炼成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军旅音乐文学开始转型——回归艺术本体,创作趋近于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第三个发展高潮随之到来。那一首首散发着迷人艺术气息、动人情感,堪称艺术歌曲的优秀军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军旅音乐文学真正成为了能唱的诗。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军队艺术家陆续创作出一批军旅抒情歌曲的精品力作,如《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白杨》等;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边关军魂》《长城长》《一二三四歌》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以深厚的情义、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民军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还有一系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赞颂伟大祖国辉煌成就的作品令人瞩目,如《妈妈教我一支歌》《故乡是北京》《在中国的大地上》《珠穆朗玛》《江山颂》等。这些作品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精美考究的歌词以及朗朗上口、中国风浓郁的旋律,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进入21世纪,军旅音乐文学创作内容更为丰富,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军人道德组歌》《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看我的》《就为打胜仗》等作品以质朴流畅、富有青春气息的旋律展现了人民军队过硬的思想作风和练兵备战的崭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