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训练场,感受“绿色方案”带来的练兵新景
部队野外驻训,驻训地生态如何保护?请看记者从第71集团军某旅驻训地发回的湖南出国工作网——
环保新理念走进训练场
■解放军报记者 陈利 特约通讯员 杨琪潇 薛维高
雨后的滩涂湿地清风徐徐,一名哨兵正在导弹阵地警卫执勤。
枪停,烟散。从“战场”返营的官兵,除了带回演训相关器材,还有一袋袋分类打包的废弃物。
5月28日下午,某滩涂湿地驻训地,第71集团军某旅一场营战术演练落下帷幕。
“驻训几个月,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不少。”走下演训场,三营指挥保障连官兵说,“生活垃圾按规定打包,弹药包装、构工伪装、废弃油料等演训中产生的废弃物,我们都会当日完成清理。”
,他们还利用训练间隙,对演训场环境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没有任何废弃物被遗漏丢弃。
近年来,部队越来越多参与野外驻训,环境整治与维护的新理念正在从部队营区走进训练场。
环保纪律列入演训规则
谈起刚刚结束的战术演练,三营指挥保障连班长苏建知懊恼不已他们班的训练水平一直走在全营前列,本该是演练中的“得分选手”,没承想,却因个别战士破坏了训练场植被被“环保督察员”扣了分。
“在演练中设置‘环保督察员’,是我们旅的特色做法。”营指挥员秦政韬翻开《演习评分实施细则》说。
该细则提出,旅机关在选定对抗场地后,要对整个战斗过程进行环保评估,各火力单元在执行战术命令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
为何要制定如此严苛的环保规则?
秦政韬指着远处一片片芦苇荡告诉记者,驻训场地处候鸟栖息地带,是当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去年刚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驻训地大多选择在人烟稀少、地处偏远地区,但这类地域大多对生态平衡要求标准更高。我们不仅要把训练质效提上去,更要把环境保护好。”秦政韬说。
2018年,这个旅完成装备换代升级。此后一段时间的野外驻训,多型新列装武器要在该驻训地完成射击“首秀”。如何选择既便于实弹射击展开,又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损害的新阵地?
最终,旅党委选定了一段远离宿营区沙化土壤地带,虽然那里没有便利的交通,但火药爆炸、车辆装备行驶后对地表的伤害最容易修复。
走在这个“精挑细选”的射击阵地,一个个加盖的水泥池引起了记者注意。
“这是我们专门修建的废水废料‘回收站’。”保障部助理员蒋成说,弹药启封后产生的废料和火炮射击后清洗炮管的废水,具有很强的污染性,如果随意丢弃排放或处置不当,很容易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网造成污染损害。“有了这样一个个污水池,环境污染的风险大大降低。”
环保纪律列入演训细则,“绿色方案”带来了练兵新景观——
疏散隐蔽,官兵们更加注重依附利用地形地貌,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开辟预备阵地,依托芦苇荡形成的天然隐蔽网,大大缩短部队转场时间……
演兵场上的特殊战斗
蓝天白云下,战士们在高过膝盖的草丛中开展专业基础训练。
苇草摇曳,河水幽鸣。边走边聊,记者不知不觉已与驻训官兵一起走回驻训地宿营区。
与印象中的整齐划一不同,这片宿营区的帐篷并没有集中排序,而是三五成群、依据地形和植被穿插安设。
到了饭点,走进作战支援营饭堂,只见包装瓜果的纸箱、饮料瓶等可回收物被官兵自发收集起来,并由专人运送到附近废品收购站。剩菜泔水等厨余垃圾,则由当地的养殖户前来回收清理。
问及官兵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如何处理,营司务长饶先云带领记者参观了一条横穿宿营地的小溪。
“小溪的水清澈透亮,清晨和傍晚,都能看到成群的小鱼追逐嬉戏,还有那一只只攀附在芦苇秆上的河虾。”饶先云告诉记者,能在宿营区看到这么和谐的生态景象,得益于前些年的一次环保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