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兵书记”,蹚出致富路
两个“兵书记”,蹚出致富路
——青海省西宁市军地合力帮扶雪隆村群众脱贫致富
邓革虎 本报记者 谭健
春夏交接,青海高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海拔2900米的雪隆村仿佛回到了冬日。4个行色匆匆的身影,正沿着雪隆河畔向村后的窝堡山方向穿行。
“成林,你的羊应该是跑到后山去了,我们去看看!”雪隆村第一书记李孝东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在这里坚守了近4年,熟悉每一个沟沟坎坎。
虽然丢失的16只羊不是个小数目,但考虑到雪后山高路险不安全,村民龙成林打起了退堂鼓。“部队出来的还怕走这样的路吗?”驻村干部王恒庭连忙给他打气。
“看!就在那儿!”凌晨两点,经过7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找回了走失的羊,小半年的收入总算保住了!龙成林烦乱的心绪归于平静。
雪隆村位于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地处农牧区分界线,汉藏文化交融区。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气候寒冷,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脱贫后的村子成了当地的明星村,老百姓的致富劲头越来越足。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村党支部书记李跃智说“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的努力必不可少,但两个‘兵书记’更是功不可没。”
李孝东是一名地方单位的军转干部,是李跃智讲到的第一个“兵书记”,转业前曾服役于青海省军区某部,2016年担任雪隆村第一书记。“两溜山,一叶天,衣服洗了晒不干。”来到村里的第一天,他看到村子夹在几座山中间,唯一的主干道是一条砂石路,可用的地少得可怜,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土墙。
走访后,他发现,村党组织比较涣散,村民大多种青稞、散养牛羊,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里唯一的集体产业采沙场,不仅效益低下,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了生计,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只有扎扎实实抓班子、换脑子、谋路子,才能改变落后的现状。”支部党员大会上,李孝东提出发展思路。
为了选好致富带头人,李孝东多次与老党员座谈、挨家挨户走访、召开村民恳谈会,后来在村民大会上,他言辞恳切地告诉大家要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愿意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人成为主心骨。最终,“脑子活”的李跃智、有8年部队经历的刘生金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村两委班子注入新鲜血液。
李跃智在这个村生活43年,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这儿草场大,如果成规模修建一些羊棚,把零散的羊集中起来养,效益会更好。”村草场面积11563亩,位居湟源县前列,他的点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方向明了,剩下的就一个字干!”李孝东带头推动落实,申报标准化养殖场项目,筹措资金176万元,建设15栋独立畜棚,成立村养殖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企业提供检疫、防疫、管理人员等人力和技术支持,并按照高于市场2%的价格收购牲畜,村民可按照牲口数量或资金投入量入股分红。通过规模化养殖,不到两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第一书记不愧为老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提起李孝东,西宁警备区驻村干部王恒庭深有感触。2018年底,警备区安排王恒庭到雪隆村定点帮扶,协助第一书记工作,由于他是现役军人,群众也亲切地称他为“兵书记”。驻村后,他与李孝东住一个宿舍,虽然一个穿军装,一个着便装,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床铺上的“豆腐块”一样地棱角分明。
两个“兵书记”无时无刻不在研究村子的发展。“咱们的地既然种不了小麦,干脆统一种燕麦,主要用于加工牛羊的饲料,这样能节省成本!”他们的想法获得了西宁警备区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第一时间就协调地方实施909亩“坡改梯”工程,投资购买拖拉机、播种机等农耕机械,实现耕种自动化。为了让牛羊安全过冬,警备区又投资8.5万元,在养殖合作社建设了一个集“种植、养殖、饲料加工”为一体的牛羊饲料加工综合车间,村里养殖业再上新台阶。
李孝东和王恒庭经常结伴到村民家里,拉家常、想招数,干了不少实事。几年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协调帮扶资金进行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并修建文化广场、修缮幼儿园,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雪隆村原本破旧的土围墙换成了漂亮结实的砖墙,家家户户换上安全的大铁门。
“虽然村子已经摘掉贫困帽,但这只是美好生活的第一步!”走进两个“兵书记”的宿舍,记者看到他们又在开小会,为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步他们准备发挥雪隆村地处静谧、风景优美的地理环境优势,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让老百姓腰包更鼓!
前路任重道远,两个“兵书记”信心满满,用他们的话来说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我们永远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