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国劳务信息
出国劳务合同
出国打工招聘网
出国劳务招工
出国劳务公司
出国打工信息
出国劳务咨询
出国工作

新闻

风从海上来 情在岛上聚

来源:www.hncggz.com    编辑: 今日新闻热点     时间:2021-07-09点击:

  风从海上来 情在岛上聚

  ——发生在一座海岛上的双拥故事

  罗薇 于景潇

  丽春五月,日出熠熠,南风熏兮,其情和融。在黄海的万顷碧涛中,一座郁郁葱葱的岛屿镶嵌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以东的海面上。《类书》引《名胜志》云,“未雨先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曰灵山。

  据《胶州志》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灵山岛上就已有人居住。战国末期,人们在岛上修建烽火台传递信息,可见灵山岛有史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是青岛海防的右翼门户。

  1961年,原济南军区奉命组建守岛部队进驻灵山岛。59年来,守岛部队的番号几经更迭,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岛上的军民鱼水深情却历久弥新、绵延赓续……

  一片林

  从海上望去,灵山岛宛若一块漂浮在海面上的艳丽翡翠,是我国北方海域难得的“海上绿洲”,有着“灵岛浮翠”的美誉。

  ,听岛上的老人讲,灵山岛上的植被曾经遭受过一次大规模的破坏。1949年6月,国民党军队从青岛撤退。期间,灵山岛曾被溃军占据3个月之久,岛上的天然林木几乎被采伐殆尽。1961年,人民解放军上岛后,每年春季与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绿化海岛成为了官兵的一件大事。

  受海风及海雾影响,灵山岛非常适合乔木生长。从1961年开始,驻岛官兵和老百姓一起,在岛上种植各类树木3万余株。

  在军民共同努力下,现如今的灵山岛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整座小岛四季常青、葱翠如滴,远远望去,如同一幅绘就在海天之间的水墨画。

  在灵山岛茂密的森林中,最惹人瞩目的是上世纪70年代军民共同栽下的板栗树。40多年来,在一代代海防战士的精心照料下,当年的小板栗树,如今已长成一片高大的板栗林,每到板栗成熟的季节,岛上的官兵和百姓总会一同采摘、品尝。

  围绕着这些板栗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驻岛官兵奉命出岛执行任务,正值板栗成熟的季节,为了防止虫子蛀蚀,几名老百姓商量后决定提前采摘板栗。,他们一颗也没有带回家,而是悉数放在了部队营房的门口。

  板栗暖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更有暖心的功效,一颗香甜的板栗是岛上多少孩子儿时的期盼,抚慰过多少孩子儿时的梦乡。纯朴的老百姓依然坚守着当初栽树时的诺言,等着战士们回来一起吃。

  一口井

  灵山岛四面环海,岛上没有地上淡水资源,居民用水全靠地下水。新中国成立之前,灵山岛只有一口古井。说是古井,其实就是简易的露天水窖。建国初期,灵山岛连年干旱,这口水窖经常干涸,政府只能用海船给岛上送水。每到台风时节,岛上就容易闹水荒。

  1961年,刚刚进驻灵山岛的官兵耗时2个月,对水窖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一口直径1.2米、深25米的深水井。潮汐更替,岁月变迁,在随后的59年里,灵山岛上几经干旱,这口井的井水却始终清澈如昔、源源不断,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的称为“感恩泉”。

  在灵山岛上,还有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高龄老人家里的生活用水,由守岛官兵负责送到家中。

  从入伍到离队,老士官于滨在灵山岛上待了整整16年。他清楚地记得,2004年2月28日,也就是他刚下连队的第2天,班长交给他的第1个任务不是站岗放哨,也不是整理内务,而是帮助李克勤、李克存两位老人家挑水。

  59年来,一批批新兵接过老班长手里的扁担,迎着朝阳穿梭在营区和村口之间,用厚实的肩膀为老乡送水的背影,已成为灵山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军爱民、民拥军的情谊通过一担担水融入血液、流入心田,滋润着几代海岛人。

  一条路

  灵山岛由火山喷发而成,是典型的火山岛,岛上的道路依势而修,蜿蜒崎岖,出行难曾经是摆在岛上居民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1965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军民共建路”的环岛路开始修建,这条起自南辛庄、终于沟南崖的路,至今仍是灵山岛上的主干道。

  现年70多岁的退役老兵王宗彬和

  胡汉文是同年入伍、同年退役的战友,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灵山岛人。1965年,两人报名参军,组织上考虑到他们对灵山岛的地形非常熟悉,就把他们调回岛上服役,正巧赶上了环岛路的修建。

  据两位老人回忆,为了方便岛上居民和守岛官兵出行,当年,驻岛部队除去训练和学习时间,每天都要花上6个小时修路。那时没有筑路机械,修路完全靠人力。物资紧缺,就千方百计节约成本,只修路辙,遇到沟壑,便用水泥板铺平架起。考虑岛上耕地十分稀少,为了避开老乡的农田,战士们一路开山劈石,不足1米宽的路,一修就是半年。当时的环岛路,如同并行的两根筷子延伸向前,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筷子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