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袂出击猎“海鲨”
原标题联袂出击猎“海鲨”
3月上旬,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2架反潜巡逻机快速出航,在某海域上空展开双机协同反潜训练。
“注意!目标区域接近,准备降低高度!”机长于洋带领的任务机组收到“战斗”讯息。稳杆、收油门、降速……经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操作,飞机机动至搜潜高度。
“声音有异常!方位××,距离××,有无水面目标活动?”波峰浪谷间,声呐操作员林文强在对海底目标侦听时发现可疑声音,急忙向雷达战位发出询问。
“有!”雷达操作员李志的回答,顿时让林文强紧张起来。
“会不会判断有误?”“噪声是否来自水面目标?”面对无法判明的情况,林文强高度戒备、加强研判。
“水面目标航向××,距离××……”就在林文强研判之际,耳机中又传来李志报告水面目标活动情况的声音。综合当日海况、水文条件、目标活动情况等10余项信息分析,最终林文强确定噪声来自该水面目标。
循声索“敌”,猎“鲨”继续。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战鹰在海天之间逡巡“狩猎”。
“有可疑接触!”声呐战位侦听到可疑目标噪声。经任务舱内各战位协同侦测,发现目标疑似度较高,他们立即将“敌情”上报战术指挥长刘强。
“在我方××,存在可疑接触,请你协同配合验证。”收到战报后,刘强将“敌”方位、运动趋势、目标噪声特点等信息共享至另一架战机战术指挥长王社林。旋即,双机协同展开搜潜。
“海底水文条件复杂,相关参考资料少,海上反潜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要提升发现潜艇概率,协同反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洋告诉记者,协同搜攻潜有效地解决了单机搜索范围覆盖小、研判目标难等实际问题。
“目标噪声相似度较高,经综合判断该接触可疑度高,很有可能是‘敌’潜艇。”王社林向刘强传来简报。通过双机共享信息、互为印证,他们确定该目标就是“敌”潜艇,并根据运动趋势,持续对其跟踪监视……
夜幕时分,反潜战机双双平稳落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紧张的训练结束了,但任务机组官兵却没有马上解鞍休息。
“机组发现目标准确率还是不够高”“反潜课目危险性高,要时刻把控好各项飞行参数”……在随即进行的训练复盘中,指挥员的讲评直击问题,官兵认真聆听,将短板弱项记录在笔记本上。
与此,机场停机坪上数架“猎鹰”轰鸣,引而待发。地勤官兵在对第二批参训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消毒作业后,机组快速检查接收飞机、开车滑行……一场新的“战斗”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