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发展需要更多“草根”人才
一则是来自江西省定南县的外来工黄善云,从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打工者,发展为事业有成的老板。
另一则是惠东县多祝镇畲族农民雷观荣,自学根雕技艺,成功地创作出大量独具一格的根雕艺术品,正在积极开拓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黄善云和雷观荣都是从“弱势”地位起步的。因为家境贫寒,黄善云初中尚未毕业就被迫辍学,来惠打工。他的想法简单明了,艺不压人,学点手艺(技术),一定能够维持生活,由此再图发展。雷观荣是复员军人,复员后辗转在供销社、银行、社区大院等做杂工,家庭人口多,工资收入低,很难维持家庭生活。于是,黄善云和雷观荣穷则思变。黄善云学习丝印工艺,雷观荣摸索根雕工艺,他们不向困窘的处境低头,自己开发自身的聪明才智,他们成功了!事物往往就是这样身处困境,甘心屈从或怨天尤人,其处境大抵不会有丝毫改善,反而容易日益沉沦下去。依靠社会救济,旁人帮助,也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才能走出一条新路。黄善云和雷观荣的学历都很低,但他们的意志都很坚强。对于这样在逆境中还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天无绝人之路”!
黄善云和雷观荣给我们又一个启示是贵在坚持。黄善云学习丝印技术之始,乃从最简单的洗板做起,逐渐学会了调墨、操作机器,后来又掌握了进口油墨的调色,攻克了“掉色”的难题。为了学习,他善于抓紧分分秒秒,从不放弃任何观摩学习的机会,远去外地进修也在所不辞,甚至自愿延长工时,加班加点。雷观荣以前从未接触过根雕工艺,初学时经常刻坏原料,但他坚持不懈,终于在反复练习中,无师自通。50多岁了,在这样的年龄段,要从零开始,他该比年轻人多付出多少倍的汗水和心血啊!黄、雷二位的学艺经历,再一次地证实了勤能补拙,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问题在于这样朴质的真理,眼下已经被许多人淡忘了。什么事情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呢?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怎么能够期盼丰硕的果实呢?
黄善云和雷观荣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黄善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成了老板后,他满怀信心地准备进一步扩大公司的规模,但他不幸患上了尿毒症。此刻的他并没有向病魔低头,期望着恢复健康后“再做大自己的生意”,“享受生命的欢乐”。雷观荣多才多艺,在老之将至仍须艰难拼搏时,买来二胡笛子吹拉练习,竟日益谙熟。如今像《梁祝》、《骏马奔驰保边疆》等名曲,可以随时演奏,信手拈来。黄善云、雷观荣等人充实的乐观主义精神支持着他们坚强地面对人生,永远挺直着男子汉的脊梁!
惠州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各类人才。教授、专家、学者、博士固然是人才,但笔者认为类似黄善云和雷观荣等双脚坚定地踏在大地上,为社会,为自己敢于拼搏,艰苦创业的人,同样是人才。也许黄善云、雷观荣等“草根”民众远没有教授、专家的名气大,但他们艰苦奋斗、自闯新路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光大。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更应该关注他们,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条件,扶持他们健康地发展。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