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人才告急 落差背后原因何在
在软件外包业逐渐火热的趋势下,已经存在巨大人才缺口的中国IT行业,告急2003年42.5万人才的缺口到2007年已经突破百万,尤其是软件人才。与此,包含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在内的高校学生,非官方统计的就业率仅为六成。巨大落差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谁该为此买单?
河北某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小刘在投了几十份简历、参加了十几次面试后,终于在半年后找到了比较如意的工作。
小刘还算是幸运的,是在“好找工作”的信息技术学院念了4年计算机本科,又有一大堆证件,什么会计证、教师证、英语四级证的。小刘大学同学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而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工作没有着落的更是大有人在。
“当家长为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敲锣打鼓庆祝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4年后他们的孩子还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对此很有感触。
“本以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一定能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现在我找的工作月收入只有800~900元,还不如高中毕业直接出来打工的同学。”应届毕业生小张表示,这与当初报考计算机类专业时的期望差距实在太大。
高校教育离就业很远
为了获取高校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看法的第一手资料,本报记者针对人大、南开、北京交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共68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你会怎么选择“的问题下,45%的学生选择了”本科毕业后继续选择职业IT培训“,30%的学生选择了”本科教育2~3年就足够“,只有25%的学生认为目前这种4年教育体制不错,或者希望学校在授课方法上进一步改变。
被调查者对大学教育进行了打分,其中49%的打分在80分以上,22%的给了70分,其余为60分以下,最低的为40分。这个打分呈现出因为学校软硬件的差距而导致的差异性。从北方交大回收的问卷中,打分在80分以上的比例为55%,相比之下,河北经贸大学约1/3的学生打出了70分; 是60分和50分,各占1/4; 80分以上的不足17%.
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大学教育的不满,一个原因就是高校教育离就业很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应届毕业生唐始达表示,到目前为止,学院六成的学生找到了工作,有些工资待遇并不理想,在佛山的同学甚至只能拿到800~900元。
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主管学生事务的白老师介绍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40%~50%的同学继续读研,一些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又不愿意将就、打算年底考研的学生占了毕业生总人数的10%.在河北经贸大学,虽然考研的比例没有人民大学那么高,读研与就业的比例基本也在1∶3.
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出于喜爱而报考计算机专业的仅占27%,有60%的人是出于“工作前景好、工资高”,还有13%因它是热门专业被调剂过来。报考志愿的懵懂与随大流,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我们刚进大学,就有老师或者往届毕业生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学习重点、应该注意的事项,可能我们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了”,山东大学的一个男生说。
在这些学计算机的学生对新入学同学的忠告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培养社会经验和职业经验、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多寻找实践机会”。甚至有毕业生提出,大学第一年就不应该分专业,而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去旁听,进行比较后再确定专业。
授课方式最受非议
在导致学生对于教育不满的原因中,81%的调查者选择了“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差”,56%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工作技能”。 记者采访后发现,很多学生抱怨课程设置得不太合理,最主要的是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相关。
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几位应届毕业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等课程最没用。“我们心里知道人工智能很重要,老师讲的内容太理论了,往往是概念、定义、一二三四点”,何姓女生表示。
更让他们郁闷的是,人工智能那门课的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作业 做一个足球游戏出来。“授课老师从来没有讲过操作层面的东西,我只好从网上找了一段别人写好的程序,稍微修改一下应付了事,至于究竟该怎么做,一点儿都不清楚。”这位女生表示。很多同学都有同样的经历,这些学生抱怨说,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践课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1∶1.现实却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最多3∶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已退休的盛老师以自己讲的数据库这门课为例说。
实践课程少,一方面受教师本身素质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日益扩大的生师比影响。盛老师介绍说,他们学校计算机系新招收的教师中,几乎都有博士学历,这些老师做过不少科研项目,却少有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10年前,一个老师可以指导两三个学生做项目,如今,一个老师得对应一二十人,老师无暇顾及,也就应付了事。
既然学生有这么多的抱怨,高校却总能处于“免责”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
一方面,高校在招生时所注明的培养目标都无法量化考核。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1000多所,其中847所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千所高校的学生对照的培养目标都是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技术,能肩负在各行业中引进计算机技术,从事设计、建立和维护计算机系统及进行相关应用开发技术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会有优胜劣汰的生存危机,但高校却并不担忧自己的生存。2006年,全国共有950万名高考考生,实际录取量约为540万人,高校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这些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对学校几乎没有影响。
目前,惟一对高校有所影响的,就是本年就业率将影响到下一年的招生人数。报给教育部的就业率同实际的就业率差距是很大的。譬如教育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03年和2004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为83%和84%,,尚未就业的学生若找不到企业在就业协议上盖章就拿不到毕业证、准备第二年考研的学生也被算入已就业等做法却并不罕见。既然高校总有办法“保证”高就业率,就更没有动力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了。
新专业新问题
2000年,出于对电子商务的爱好,小李报考了北京联合大学信息系电子商务专业。在他印象中,那一年是我国高校开始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年。令他失望的是,大学头两年所学课程与
计算机系完全一样,从大学物理、高数到C++、Java和数据库,大三才开始接触电子商务的内容,却非常繁杂,除了电子商务概论外,网络营销、会计学、国际贸易等都在所学之列。
4年后,小李拿到了自己的毕业证,上面写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商务信息系统)。他到一家软件公司做起了程序员,据他回忆,他那一届一共招收了两个班、100多名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的却寥寥无几,有做网络编辑的、有做网站维护的、有做游戏开发的,有的甚至干起了一点儿都不沾边的售楼工作。
“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个系是干嘛的,大一结束后,我们甚至连电脑都还没摸过。毕业后到社会上一看,学校讲的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太严重了。”小李表示。
电子商务只是我国众多新兴的信息产业相关专业之一,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资料显示,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13所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而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数量为323个。假设每所学校每年只招收50名该专业学生,仅2007年一年,我国电子商务新增学生就达16150人。
在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的名单中,记者看到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这个专业。统计后发现,仅2007年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就有北方交大等14所高校,其中5所高校授予文学学位,8所高校授予工学学位。
而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授予的学位竟然为“文学或工学”,让人迷惑不解。,还有山东大学等13所高校增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均为工学。
单从名字上看,这些专业无疑是适合产业发展新形势的,符合IT产业技术发展快、新兴领域多的现实。,这些专业的设置是否有必要呢?
记者从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了解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前身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面的艺术设计方向,从2002年就开始招生了,只不过今年被教育部统一命名为数字媒体艺术。“这些新专业的名字很时髦,肯定有利于招生,诸如电子商务等专业出现在职业教育中还算合适。”盛教授表示。他认为,当下好多新专业都是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向某一个方向拓展的结果,只要学生把大专业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具体应用领域的东西可以在工作中学习。
“社会对细分领域人才的需求未必成熟,高校对于如何成功培养出该领域人才的经验也未必成熟,专业设置过细并非好事。”天地英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钧表示。
记者了解到,高校申请一个新专业并非难事。河北经贸大学的李春林告诉记者,申请新专业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包括 人才需求分析、所申请专业的意义、教学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目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这些准备工作都不太难,以人才需求分析为例,“一般专门做调研的少,我们主要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李春林说。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问起社会对某一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学校的老师也只能说个大概。对高校来说,新申请一个专业,就可以多招人、多收学费,但增加的投入却不大,何乐而不为呢?但对学生来说,一个新专业一旦出现,很快就能在多所高校得到复制,至于这所高校是否有实力和资源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却缺乏相应的保障,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