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大学生悲惨的求职遭遇
春花已谢,万木葱茏。转眼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95万。从我省情况看,今年将有19.4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06年增加2.4万人,增幅14%。
求职人数的增多,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近日采访高校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发现,结构性矛盾、就业歧视、学生择业观偏差等都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亟待政府、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合力”解决。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更为重要。
隐性歧视、求职成本高一位女大学生的求职遭遇
程育是沈阳一所高校2007届本科毕业生,学中文专业。谈起两个月来的求职经历,她用“一声叹息”来概括自己的心情,“从沈阳到北京,从北京到沈阳,辗转多次,光路费就花了上千元,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本想读研增加就业砝码,可北京高校中文专业研究生竞争太激烈了,程育考研失利后,今年3月中旬开始了求职历程。
“招聘会上找了几家单位,都是说先交简历,回去等信吧,然后就没有音信了。”程育无奈地说。
前几天北京一家出版公司给她打电话要她去面试,她立即乘坐晚上的火车赶到了北京。该出版公司招聘条件上写明编辑、中文专业均可,可到了公司面试后才得知,这是一家出版公安、司法方面图书的出版公司,需要的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去面试的也基本是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很多名牌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像她这样纯中文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对方的回答是“我们更需要有法律基础的人才。”更让程育郁闷的是,这家公司也是对男的情有独钟,虽然表面上没说不要女的,但其隐性歧视显而易见。
在这家出版公司碰壁之后,北京有一家外企向程育张开了双手表示欢迎。这是一个有关动漫前期制作与后期发行的外商独资企业。程育面试后知道,原来这家公司最初不招外地生源的毕业生,看到她的简历后,认为条件、基础较好,所以打了电话约来面谈。“初试通过了,结果复试后还是没成。”程育苦恼地说。
据程育讲,现在许多同学都像她这样频频奔忙于招聘会和面试中。
“虽然求职成功率低,但各项花费却不少。这也是令我们这些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难以承受的。”程育说,她每次求职的成本在150元至1000元之间,其中交通费和餐饮住宿支出是消费大项。,新服装的添置和个人求职简历制作方面的花费也不断增加。
“比如说简历吧,无论到哪儿找工作,都需要制作简历,简历的封面及部分内容需彩印,一张平均价格是2—3元,简历还包括在校奖励部分,个人近期照片部分,因为每个找工作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简历能够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会各尽所能把内容做得精美别致,这样算来,一份简历至少需要20元,由于各大招聘单位均注明简历不退回,每次不可能就只印制一份,这样花费就成倍地增长了。”程育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在找工作时更好地展示自己形象,大四女生去整容的也不是个别现象。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发达城市人才“扎堆”,基层岗位缺人;技能人才抢手,普通高校毕业生“难嫁”
记者近些天来采访高校以及就业市场发现,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毕业生的流向看,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毕业生“热衷”的地方,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很少问津。
“毕业生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是近几年来的突出现象。”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向记者介绍。
这从去年高校毕业生的流向可见一斑。去年沈阳是接收毕业生的主要地区,共接收毕业生46393人;为大连,共接收毕业生26496人;其他城市接收人数较少,均不超过派遣总人数的3%。外省共接收辽宁毕业生27833人,其中广东省3237人,山东省2962人,北京市2473人,江苏省2272人,河北省1793人,这是外省接收辽宁毕业生最多的5个省市。
“哪儿最需要人?基层缺人,基层岗位缺人,欠发达地区缺人。,许多学生认为那里条件差、待遇低、发展空间小,不愿意去。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哪里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哪里就是自己就业的好地方。”范龙强调。
记者采访了解到,大学生择业时为了“高收入”而舍弃兴趣和专业的也不在少数,收入水平是一些大学生择业的“最关键因素”。
学生小陈告诉记者“从找工作开始,同学之间一碰面就问‘签约没有’,下一个问题必然就是‘工资多少’。收入高的仿佛‘身价也高起来’,收入低的自然有些‘抬不起头’的感觉。”
也有的学生向记者坦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向“钱”看实属无奈。“在大城市生活消费高,如果工资低的话连自己生活都困难,更别说孝敬辛辛苦苦培养自己的父母了。”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技能人才“抢手”,普通高校毕业生“难嫁”,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
与不少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照,今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不少专业的学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100名机械专业的大二学生被生产数控高压水切割机的“奥拓福”公司提前预订;160名机械装备、电气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跟沈重集团达成“订单式”教育协议,每个学生获得5000元培养费。该校2007届毕业生中,机械制造、会展、连锁等专业学生大多“名花有主”。
技能人才“抢手”在全国也是个普遍现象。日前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64.25万人,就业348.25万人,就业率为95.6%。专门负责该项统计调查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处长刘宝民表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确实在逐年攀升,从1999年的85.1%增长到去年的95%以上。“高就业率原因,主要与我国人才需求结构有关。”刘宝民介绍,“目前企业稀缺人才主要是技能型,要求能到一线发展。”一些中职学校面向市场推荐人才,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到对口企业就业,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
大学生摩肩接踵,招聘单位翘首以待转变观念才能打开就业空间
招聘会上大学生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招聘单位求贤若渴、翘首以待,签约率却不尽如人意。
采访中一些企业反映,现在有些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让他们无可奈何。这一方面有学生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有工作态度上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有些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比较浮躁,而且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所以我们挑选大学生的时候很在意他们对工作是否务实,为人是否讲诚信。
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我们需要大学生,我们需要踏实肯干、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大学生。
记者采访时也看到,一些招聘单位招聘要求上注明的“有相关工作经验”等要求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步伐。
一位大学生边走边抱怨“我们一直在读书,哪来的工作经验。”对此,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我们这样要求也是有苦衷的,现在有些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我们招来的大学生要进行一两年的培训才能独立适应岗位的要求,如果一些大学生受不了这种磨炼,还要流失一部分。”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求职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出现“隐形对峙”,打破这种状态迫在眉睫。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懂得,取得学历文凭,只能作为干好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积累,并不能说明工作能力很强,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用人单位也应看到,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工作经验是不切实际的,而让大学生掌握基本工作经验并不难,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多带带,使大学毕业生尽快进入角色,很多矛盾能避免。
高校毕业生增加2.4万人今年全省就业形势严峻
一位高校教师对记者讲,三四年前,学校用人对硕士毕业生基本来者不拒,而今,经常出现几个硕士生为一个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研究生尚且如此,其他本科生、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学招生规模扩大,也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据了解,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95万。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向记者介绍,2006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是17万人,比2005年增加1.4万人,2007年我省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9.4万人,比2006年增加2.4万人,增幅14%。其中,研究生1.7万人,增加0.46万人,增幅36%;本科生10.2万人,增加0.9万人,增幅9%;专科毕业生7.5万人,增加1.1万人,增幅16%。还有中职毕业生15万人。今年大中专毕业生预计有35万人。截至4月底,我省高校共举办7012场招聘会,收集需求信息约37万人次,供需比为1∶1.9。其中,毕业研究生需求数为3.1万人次,占需求总数的8.5%,供需比为1∶2;本科毕业生需求数为24万人次,占需求总数的64.68%,供需比为1∶2.4;高职专科需求人数9.9万人次,占需求总数的26.82%,供需比为1∶1.3。
据了解,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40%,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关专家指出,这需要社会各界“合力”解决。
专家呼吁,各用人单位应多注重对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考查,尽量放宽对学生身高、外貌等方面的要求标准,以降低大学生们的就业成本。大学生们择业时也应有针对性,减少盲目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的次数,以免造成成本过高,成效过低。
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观念。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够做好。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分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渠道不畅,说到底是两个原因一是待遇问题,二是成长和发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失灵的,必须有公共财政和行政力量的支持。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除了有关方面要落实已经出台的诸如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户档迁转、权益保障等优惠政策外,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重视起来,在编制、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要关心到基层服务的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问题,努力形成良性的“大循环”和长效机制。他指出,促进大学生就业,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政府一要扩大“增量”,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二要激活“存量”,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三要促进“对接”,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人岗匹配”。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适当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资金投入、社会保障、就业歧视、就业服务等需要上升到法律规范,才能实现长效机制。
大学生就业作重点民生工程政府加强指导和服务
作为2007年重点推进的十大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省委、省政府将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尤其是把促进大学生创业和解决好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大学生创业和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援助困难群体就业政策体系。我省将组织劳动、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入户调查、入校调查,对往届和应届困难家庭大学生,分别由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政策范围。对就业困难的应、往届毕业生提供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服务,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就业岗位。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省政府安排资金2700万元建设的1.1万平方米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年内将完成,明年就将有1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并享受专业化的孵化和服务。,省政府要求各市今年要至少建成1个创业孵化基地、全省高校建成20个创业孵化基地,形成省、市、校三级创业培训和孵化体系。
沈阳市将建立10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为帮助大学生增加职业经历,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沈阳市将建立10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面对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共青团沈阳市委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增加见习经历,如依托市工商联、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联合市人事部门和人才中心利用原有见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广泛洽谈,争取更大的资源共享;通过区级政府出面联系用人单位,实现供需见面,为大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发挥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职能,与各种类型的科技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合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平台。与此,将这些就业见习岗位和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通过大学生网站公布,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大学生就业见习招聘会,在见习单位公开选拔的基础上,安排适合学生就业见习。组织大学生利用休息日、假期等时间开展见习活动,如“一周一企”社会实践,做到日常性见习、实践和公益性活动与就业的衔接。
大连推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14项举措
今年,大连市政府将“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建成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厦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并投入使用;全市建成百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列入为民办18件实事当中,毕业生就业成为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工程。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推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14项举措,包括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面实施“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继续实施“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市计划”,积极推进《大连市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暂行办法》出台、设立“大连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开展“百名大学生自主创业资助计划”,全面启动“百家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厦,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网络化建设,创建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等。
高校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
为适应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发展需要,深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省教育厅近日下发文件,要求省内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按要求,各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总课时不少于20课时,有条件的高校要力争开设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逐步形成完整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在确保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的基础上,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以保证教学需要,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职称评定办法要与其他课程教师同等要求;积极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与创业指导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