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生活的感受》
近日回归家园,写了一些回国观感,引起了”移民烧”中的网友垂询。就汤下面写一个《我在国外生活的感受》系列,以飨读者。毕竟我在国外定居了24年了。
我生于民国,长于内战炮声,习文于红旗飘飘,更年于西方自由世界,若再讲不清中西差别,枉为读书人了。
我出国第一站是香港,当时还有人手持红宝书,胸挂红太阳像章。在罗湖桥边检站,我因与家人挥泪惜别,大家都有生离死别今生不再相见之念,场景很反动,引起了立场坚定的子弟兵反感,被罚站了近3小时才放行。我猜测香港方有观察点,我一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一位素不相识的港方女士主动引领我,十分钟不到通过了“殖民地香港”的边关检查。一直把我送上通往市区的地铁,并介绍我住进了当年由印尼侨民联合会办的侨联宾馆,我在一线间认识了“人的价值”。想起了中国音乐家马思聪过桥扔像章的往事。
24年后,我重过罗湖桥。中方边检请我免检直通65岁老人优先过的通道。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中国解放了。中国人站起来了!是邓小平让中国人站了起来。20年后才有中国人的站起来的权力,我要感谢邓小平!以前的唱红让它流失吧。
我近日读了红旗杂志上一位光明日报原副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写的文章。他说“国内有种种反社会主义势力和国外某些势力,极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多党制,容许各种政党、组织(包括反社会主义政党、组织)存在和活动,其结果只能是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在国外某些势力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危害社会稳定。显然,在内有反社会主义势力、外有资本主义包围的形势下,允许多党轮流执政,是极其危险的。”
两相对照,中西方的差别就不言自明了。西方不视中国人为敌。中方有人视西方人为敌。邓小平放宽了对中国人的管制,中国有意识形态并没有回到邓小平的思路上来。
前冷战时期以美苏对立。后冷战时期以中美对立。美苏对立中,以美国进攻为主。后冷战时期中以中国反攻为主。这种意识形态对立中的海外华人,感受最深。
一言以蔽之,西方爱人。中国有人”爱国”。生活在国外人权有保障。生活在中国恐惧多于宁静。
作为知识分子的感受就是在国外无话语文字之忧。反对官员、政党和总统都不会犯罪。在国外有钱有知识倍受社会尊重。进入中国,刑事上比三十年进步了,舆论场中,几乎与文革一模一样。这一点,是我不肯回国定居的主要原因。自由了,不能再重归泥淖。
为什么我选择定居阿根廷呢?
这是分析西方种族歧视文化后的理性择优。
清未精通九国语言、学贯中西、获十三个博士学位的“怪杰”辜鸿铭说大不列颠崇拜群氓(worship of the mob),德意志崇拜强权(worship of the might武力崇拜,军国主义)。所以德国和美国有种族歧视倾向。阿根廷白人占98%,拉丁族为主。与英国交恶。不排华也不敬华。是世上唯一现代文明的世外桃园。拥有世上第一多的智库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多国移民居住地,美女如云,于是,我放弃了日本和美国的签证,直接获取了阿根廷的永久定居移民签证,到了“好空气”的南美阿根廷。
我感受了阿根廷有三好好空气(好生活品质),好福利(免费医疗、教育和偏高的退休金),好赚钱。
好空气好福利是知识分子才能品尝到的美味,暂不多表。好赚钱也是智者之为,,人多忧虑之,简述一下
美国50万投资移民产品规定不准工作。阿根廷充其量花3万美元可以定居工作。这是其一。
定居后,置房产出租获利颇丰。不善管理者可获投资的10%月利。善管理者可获30%以上的月利。例如建成商业楼或旅馆。这与中国就有很大差别了。在中国靠租金过不上中产生活。这是体制差别。
最好一点的是南美阿根廷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国际航空往返费。中国与阿根廷处于南北半球的两端。相差11个时区,据说从上海钻通地球正好是阿根廷。于是产生了一个气候相反时差不同的生态。中国的白天正好是阿根廷的夜晚,中国的夏季正好是阿根廷的冬季。我选择了候鸟生活,南北半球各住6个月。机票往返费不到10000元人民币。这是只有在阿根廷才有的特殊票价,回程只加十分之一的钱。(一定要双程OK才有座位保障)。
有心之年,我就选择欧美和世界各地顺道漫游,用阿国房租过上富豪的生活。我不认为比中国古人范蠡处世差。至少,他没有游历全球和用上电脑互联网炫智。更没有亲眼见尽世上美女俊男和奢侈享乐。
凤凰网上保留了民营诗人黄怒波的视频专栏,他演绎了我的国外平民避世生涯。也讲出了解脱后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感受。
我认为不比中国元首生活差。,比起外国中产我还有很沉重的文化负担。例如写时政评论。他们只写幸福的品位和沉思。
这难道不是儒学的自善其身的终极追求吗?
正如佛教、儒学和中国功夫都在西方方兴未艾一样。中华道统正在被西方知识科学 同化。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分子用外文解释老子孔子与我论道。他们更坚信西方是科学之源,中国被马克思主义污染!
这也是我在国外生活的感受之二花很少一点智力纠偏就进化成了人!
中国人入世,要步香港台湾之途先进化为人才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