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打破围墙搞科研
日前,北京市管理局在儿科、消化内科启动医学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建设。北京市管理局局长于鲁明表示,未来将引导市属由临床为主向临床科研并重转型发展,实现医学临床与科研创新双促进。
打破“隔墙对话”现状
“学科发展不平衡,高端人才规模不足,科研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统筹力度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市属医院协同创新的规模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临床和科研尚未形成有机融合。”这是于鲁明为北京市属医院开出的问题清单。
中国医学科医学信息研究所对市属医院儿科发展现状进行的摸底调研发现,儿童专科医院发展态势良好,但综合医院儿科只能涵盖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规模均受其他科室影响,人员配置不均,科研体量、医院重视程度不足;专科医院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教学,更关注优势学科,难以注重儿科学的全面均衡发展。统计发现,市属两家儿科专科医院床位占到市属医院儿科总床位的七成,近八成儿科集中于此,资源高度集中。
针对大多数医院相互独立、合作零散的问题,于鲁明表示,打破医院“隔墙对话”现状、整合全系统资源、重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北京希望建立以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提升为主线、以横向联合为路径的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发挥优势学科作用,带动各医院、各发展。
儿科与消化内科医学学科协同发展中心,是北京市属医院学科协同发展的吃螃蟹者。儿科协同中心牵头单位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中心由政府牵头组织,并有相应经费和政策支持,是一种更加紧密型的专科医联体。北京儿童医院前期在构建“全国儿科是一家”方面积累了经验,所以落地会更顺利和迅速。于鲁明表示,正是基于成熟度和可行性的考虑,协同中心建设率先在儿科、消化内科启动。一旦条件成熟,将会逐步推开,未来协同中心总量要建设20个左右。
学科差异化协同发展
“成立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后,不仅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还将优化学科布局。”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潘苏彦说,结合各市属医院学科发展现状,中心各成员单位将在中心专家委员会统领下,实现学科的差异化发展和医疗的同质化、均质化发展,避免系统内学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
赋予不同医疗机构差异化功能,是协同中心布局的关键。以儿科中心为例,儿童专科医院会集中力量建设集疑难重症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重大新技术转化应用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综合医院儿科则形成疑难危重疾病的转会诊绿色通道及市属医院儿科就医导诊分流机制,配合完成多中心课题研究,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专科医院儿科至少重点攻关1项~2项本前沿技术项目,引领市属医院儿科特色的诊断治疗与前沿研究。潘苏彦举例,以精神类疾病为主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将会突出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特色。
于鲁明表示,在中心运行过程中,现有平台的共建共享是基础,也会不断注入新的资源和动力。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将统筹资源,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设备配置、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与引进、财政性资金投入、绩效考核和以奖代补等方面对试点中心进行政策倾斜。
加速科研转化和产业化
“协同中心是北京市属医院医学创新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于鲁明表示,协同不是为了“削峰填谷”,也不想“大树底下不长草”,而是为了加强、均衡、提升,让学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于鲁明强调,在试点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医院自身定位和学科基础,边干边摸索,不断丰富实践,逐步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开创自己的特色模式和运行机制”。
潘苏彦表示,将以需求为导向制订本中心专科医师培训方案、培训基地标准;牵头单位统筹本学科继续教育课程资源,组织成员单位共享临床、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项目。,试点青年人才双向培养。
医学科研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成果转化是重要的一环。协同中心将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平台,在政策上探索符合国家科研激励政策的成果转化政策机制。在支撑平台上,儿科协同中心将成立相关儿童产业联盟,开展医研企合作,在新型药物、智能化医疗装备、新型检验技术、服务业等方面,探索协同中心内部机构与外部产业机构的对接。在资金支持上,探索创新型的投融资机制,促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快速有效推广。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内部将实行绩效管理,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专家负责的评价评估体系,实现中心内部管理的跨机构去行政化,实现专家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不同方面,细分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充分激活人才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