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与百年新文化|男女医院分开穷人免费看病
来源:www.hncggz.com 编辑: 护士出国 时间:2019-05-29点击:
1892年,加拿大传教士启尔德一行人的到来,让四川有了第一家西医。
,叩开入川之门的西医,最 开始走得并不顺遂。福音曾经遭到焚毁,经历多次重建,治病的药水被误解为用小孩熬制而成……
为了让老接受西医,启尔德和妻子启希贤做了很多努力。将男女分开,培养聘请;贫困病人不收费,还设粥棚免费施粥,为了和病人打成一片,他们还苦学四川话,甚至编写了四川话(英文)教材。
顾虑看病“惹事”
男女医院分开
19世纪末,禁锢中国千百年的封建王朝正在被瓦解,“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依旧在作祟,桎梏着老。与中医不同,西医的诊断常有“肌肤之亲”,在老眼中,这触及了“男女之防”的红线,自然难以接受。
刚入川不久,一个叫斯蒂文森的就遇到了麻烦。
当时,斯蒂文森在医院值班,一个年轻男子急冲冲地跑到他面前请求帮助。原来,他家里有一个难产的妻子,临盆后,接生婆却一走了之,情急之下,男子想到了“洋”。斯蒂文森听说情况后,提着箱赶往男子家中,并顺利完成接生。
原本皆大欢喜的事情,哪知道,几天后,街坊四邻间却传出了风言风语。启尔德这才感受到了中国人“男女授受不亲”的严重压力,明白为啥医院里少见女病人。
1896年,“成都教案”平息,启尔德在原址上重建医院后,即决定支持同为医学博士毕业的妻子启希贤在附近的新巷子里建起一所女医院,这也是四川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
长期研究这段历史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小驹介绍,这家医院在1912年时,迁到了惜字宫南街新修好的大楼内,医院有70张床位,专门设有妇科、产科、小儿科,还推行新法接生。
第一所护士 只招收男学员
在启尔德倡导开办了华西协合大学及其医科的,启尔德意识到只培养中国的还不够,还得培养中国的护士。当时的成都,医疗人才极度匮乏,要让外籍护士大量来川,显然不现实,于是,启尔德又只有自力更生创办起第一所护士。
就在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开办的1914年,仁济男医院附设创立。是的,你没有看错,是。由于当时病人都是男性,启尔德只好决定护士学校只收男学员,由男护士来男病人,这更能让中国社会所接受。
不久后,学校招生的告示贴了出来,招生要求上写着“男性,16至25周岁,粗通文墨。”即只要不是文盲,只要年龄符合的男性,都可报名。看起来几乎“零门槛”,,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一周之内,没有一人报名。
“那个时候,稍微读了书的,都是家境相对较好的,中国人的观念,男子应该是当官干大事的,怎么能做服侍人的活呢?”马小驹说。
并没完全搞懂中国人的启尔德,这次招生计划十分失败,直到第二年,计划的30名学员才招满。招满的前提,则是条件降了又降,结果,十中有三都是文盲。于是,仁济女医院在1915年开办学校。1939年,男女护校合并,并只培养了。马小驹介绍道。
编书教四川话 女儿小名叫“幺姑儿”
要给病人看病,语言不通可不行,与病人交流,也不能全靠翻译。于是,启尔德开始学中文,不是中国官话,而是他的病人都说的四川话。
在学习过程中,启尔德还出了经验。在他编写的《chinese lessons for first year students in west china》(《华西第一年用中文教材》)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学习四川话的精髓在于词汇和句子,而不是方块字本身。”
这本书,是启尔德最初专门编写给来成都的外国人学习四川话的。后来创办华西协合大学后,又被用作中国学习英文的教材。全书有32个专题,由1002局日常四川话语英文的对照,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启尔德的四川话,恐怕比现在真正的四川人更地道。“请巴到左手坐”、“角角上药好生洗干净”、“桌子脚脚不大脏”……很多方言现在已经用得很少了。
除了穿中式衣服,说四川话,名字也要取得有川味儿。马小驹说,在成都仁济女医院出生的启尔德和启希贤的大女儿,中文名叫“黄素芳”,而在华西坝出生、学习和生活的黄素芳的幺女儿,中文名叫“黄玛丽”,小名就叫“黄幺姑儿”。
2013年6月7日,黄玛丽来到成都,还唱起了“老鸡抱小鸡,你在搬东西,我叫你说咯咯咯,你偏要说叽叽叽。”
穷人减免费 医院还免费供粥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这里看病,启尔德提出“治疾不收半文,且资助钱粮”,采取以盈补亏的办法,对富有者收取高额费用,但对贫困的,则减免其医药费。
医院开设有不同等级的病房大病房、专门病房、慈善病房,以及每天收银1.5元的特等病房。富人可选择好的病房,但收费自然就高,而免费的慈善病房,就主要针对贫苦人。当时男女两家医院,都设有粥棚,病人可在这里免费喝粥。
这样一来,来看病的病人越来越多。前来看病的病人,除了成都本地人,还有大邑、郫县、资中的病人,他们大多都是贫苦大众。这些远道而来看病的人,如果没有回家的路费,启尔德还为他们提供资助。
据记载,到1910年,两家医院一年的门诊量合计达到了6357人次,虽然尚不能与现在大医院的门诊量相提并论,但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突破。经过这一系列努力,西医便一点一点地在四川扎下了根,并不断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