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赴法劳工3年报酬盖起四合院
来源鲁中晨报
7月5日,山东淄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吕家村。在这个有200多户村民的小村子里,有一处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常被人提起。岁月流逝,带不走那段难忘的历史。这栋老建筑,成为了一战华工赴法参战最好的佐证。
现在四合院的主人叫吕令勤。一战期间,吕令勤的父亲吕守梓从周村出发,前往法国当劳工。吕守梓归国后,用赚取的薪酬,盖起了这栋四合院,解决了全家人的住房问题。
站在四合院外,吕令勤总能想起父亲。
赴法劳工三年带回300块现大洋
7月5日1000许,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沿着吕家村的土道径直朝北走,走了一段后,原本狭窄的小道突然变宽了。
道路北侧,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栋古楼可是有年岁了,它是这座四合院的标志性建筑。”提及这栋古楼的出处,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这里就是老华工吕守梓的家。“在当时,盖成这样的四合院,还有栋二层的小楼,那是村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名老人说。
而吕守梓做到了,这处四合院是用赴法当劳工赚回来的钱盖的,当时村里人都把他当“富翁”看。
记者注意到,整个四合院除了四座平房,南侧的古楼成为整个设计的点睛之笔。这些建筑的窗户和门都是木质的,除了四间平房的窗框和门被重新粉刷过,二层古楼的窗户颜色仍然保留着原木色。古楼内部采用的是西方旋转式楼梯,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风格,都多少有着当时西式建筑的影子。
记者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了几千名华工愿意在法国定居外,有11万华工陆续回到祖国,吕守梓就是其中之一。
吕守梓的儿子吕令勤今年已经69岁了,而吕守梓在1960年就去世了。“我父亲能安全回国,还带着那么一大笔钱,可以说是幸运的。”吕令勤告诉记者,他父亲是1917年去的法国,1920年春节,吕守梓和村里的几人一起从法国回来,回来时没带任何东西,就把赚到的300块现大洋缝在自己的腰间,一路从法国带了回来。
一日三餐吃不饱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给我讲在法国的故事。他们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一日三餐吃不饱。”据吕令勤讲,吕守梓与其他华工都是每天早上三四点钟起床,早饭每人半碗米饭,菜为牛肉炖土豆或半碗洋葱汤。“父亲说自己根本吃不饱,往往是刚吃上几口,饭碗就空了。正饿得难受的时候,法国人就开始吹哨集合,到工地干活去。”华工的午餐是面包,每人每顿大约五两,带到做工的地方吃,还有一二两的蔬菜。午餐比早餐少,晚餐比午餐还要少。晚饭是回营地吃,或三四两饼干,或面卷一个。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家每顿吃干粮要二斤左右才能吃饱。”吕令勤说。
吕令勤说,他小的时候,父亲喜欢背着他爬上二楼。吕守梓一边向西方远眺,一边给吕令勤描述自己在法国的见闻法国北方乡村建筑不论东西南北,自家和邻家的房子都有较大的间距,住房多是一幢大楼。楼房一侧有个大泥湾,楼下有地窖数间,用于盛放物品。二楼许多房间是寝室。地里种的以麦子、土豆为主,其余为萝卜、白菜、荞麦等,果树多是葡萄、苹果树。各家还养数头奶牛,牛奶加糖为人们常年喝的饮料。
古楼待修缮
采访当日,华工后裔李俊卿也来到这处四合院。李俊卿说,几年前,他来看这个四合院中的二层古楼时,房子里还住着人,后来,听吕令勤说,房子总漏水,修了多次仍不见好,就暂时不住人了。
“如果重新修缮,将这个古楼改成博物馆,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景点。”李俊卿表示,他准备找条件好的华工后裔出资将整个古楼重新修缮,还原其历史风貌。
而吕令勤表示,现在房子虽保存完好,但多个地方需要重修才能居住,他们全家已经商量,只要攒够了钱,就将老屋重新修起来,让这座四合院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