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的最好时间点是什么时候?看清自己的位置
作为一个职场人,你是怎么判断自己到了发展瓶颈期,需要跳槽的?问了几个同事,大家的回答多种多样。
小A“在公司没有加薪的机会,差不多就该跳槽了。”
小B“天天上班如上坟,还待这里做什么?”
小C“我也不想跳槽,每天都做重复的事情,根本看不到未来。”
虽然这些理由都足以成为一个人跳槽的动力,但我们还是要客观地去看待“跳槽”这件事。
一、能一直保持增长的是少数派
无论是行业、公司还是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持续增长。这是市场的客观规律。
很多成功的老板都是文科思维,因为企业最重要的是“无中生有”的能力新需求、新市场、新产品、新客源、新发展。而这一切有来自于信心,文科老板在这方面有特长商业模式先画个饼、激起豪情万丈,立马撸起袖子加油干,说不定事情就干成了;而一个人如果瞻前顾后考虑得太多,往往反而成不了事情。
正是因为这种成功的经验,让老板们产生了“幸存者偏见”和“路径依赖”,所以“那些年因为认知以外因素挣的钱,这些年都还了回去”。激情和理智往往需要平衡,一次成功靠侥幸,而复制成功则要靠清晰理解概率的思维。
这对于跳槽者来说也是一种启发。大家总觉得别人的饭吃着更香,这是由人类底层乐观基因造成的固有情绪,大家必须意识到一个客观前提,大资源其实是有限的,而能够持续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在概率上毕竟占少数,能持续获得升迁的个人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在跳槽前你要知道两个事实1、跳槽后的企业未必会更好;2、有能力的人永远比提拔机会要多得多。你能确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吗?
二、个人议价能力在就业5年后会达到巅峰
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议价能力在就业5年后差不多才会达到巅峰。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上了几年班,工作经验增长了,操作更加熟练了,收入和地位就应该不断提升。可惜的是,客观概率规律告诉我们1、大部分岗位有个2-3年经验就能胜任了;2、人到中年受到生活的干扰几乎会必然增加;3、高年资员工裁员成本高,管理灵活性差。
,企业眼中的“适龄员工”在24岁到35岁之间。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议价能力在就业5年后基本达到了巅峰,除非你有超乎平常人的价值提升成果,比如个人能力、资源、品牌等。
三、你的决策判断和执行能力决定了你的上限
一个人的职位与收入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能力、学历、履历这些硬性要素,还是个人的情商、内部的机遇?其实这都不是重点。
职业发展其实更像一段段投资,跟你的决策判断和执行能力才是最相关的。有些人跳槽,收入成倍增长;有些人裸辞,导致长时间失业。区别在哪里?在于你是否能够合理、客观地判断自己当前的收入和能力之间的情况。一个人能否加薪,其实更多看的还是市场水平。
最怕的是你当前的收入在市场上明明已经超过很多人了,但你自己却主观地认为现状偏低了,这其实就是决策判断力不够的结果。
,一个人是否提拔被耽误,关键要看上司是否存在有意压制的情况。最怕的是,明明你发现上司不待见自己,却一方面幻想着跟上司谈感情,另一方面习惯安逸,就这么熬着,这其实都是缺乏执行力的表现。
跳槽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尤其是大龄员工,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选择重新开始,也不要因为贪图安逸而错过了发展的机会,要合理评估自己的职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