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职业解析:网络舆情分析师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冒出很多新兴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就是其中一个,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舆情行业正式推出了职业培训证书。这无疑是为其正了名。
一个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普通一天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迅速把握热点,准确分析舆情,预测舆情走势,有效化解危机。
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在中国还是一项崭新的业务。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后,不断涌现的网络舆论热点,在改变着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也催生了舆情分析师这一崭新的职业,他们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
据上海交大专家在《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披露,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网络首发比例67%,33%在事发当天曝光。不少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政府应急办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均建立了舆情研判机制和磋商制度,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为舆情监测和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士。
朝阳职业
据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在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舆情分析师也开始大规模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朝阳职业。截至2011年5月26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高达153万多条。含有“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也多达70多万条,“舆情分析师招聘”网页42万条,由此可见,我国舆情分析市场已经大行其道。
“如果说网络舆论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温度计’和‘晴雨表’,那么舆情分析师就是‘气象员’和‘预报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
在这家国内最早从事舆论监测业务、声名鹊起的专业机构,根据具体工作对象或专门领域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研判,参与策划、撰写舆情报告,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的主要日常工作。
过去,许多政府机关和企业习惯于依靠战役式、被动式的“临时工作小组”应对舆情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部门开始设立专门的舆情部门或邀请专业舆情分析师加入应对危机团体。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舆情业务增长,监测室持续扩大舆情分析师编制。
在祝华新看来,一位资深舆情分析师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舆情监测入门虽然容易,但需要把握政府和企业发展的脉搏,了解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痛点”和“痒处”,精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发生、发酵和消解的拐点,及时提供应对建议,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足够的判断力”。
一边是汹涌的网络舆论大潮,一边是熟悉网络舆情和危机应对专业人才的缺乏,舆情分析师成为政府和企业争相引进和培养的“香饽饽”就不难理解了。
“一专多能”的“杂家”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几位舆情分析师正在内网研讨“醉驾入刑”舆情报告。主任舆情分析师刘鹏飞介绍说,“‘醉驾入刑’是近期网络热点,最高法、公安部、全国人大和最高检都先后表态,媒体和网友出现争议,仅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就有近18万条帖子,需要多人监测。”
监测室里,分析师们分别通过百度等公网搜索工具,以及人民网自行研发的舆情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和抽样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在EXCEL中归类和制作图表,重要言论还收藏在批注和WORD文档中。
“舆情分析遵循‘三结合’工作模式,即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结合。”刘鹏飞说,“网络言论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报告写作、走势预测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知识最常用。”
“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确凿的数据基础上,舆情分析师必须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刻板印象’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刘鹏飞展示了《舆情分析师手册》的一些基本要求。
“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反应快,不僵化,点子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如是。“而在特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的舆情分析师,就像一位量身聘请的‘私人保健医生’。”他们针对具体舆情热点“望闻问切”,根据舆情发展的不期,在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开出处方”。如何给舆论漩涡中的政府和企业“消炎止痛”,如何帮助他们在长效机制上“治病除根”、“强身健体”,这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不过,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说“舆情分析是脑力活,更像体力活,加班加点每天浏览成百上千条网页犹如家常便饭。”
,舆情分析师还是紧跟新媒体发展的观察家和“时尚”的体验群体。“我们通常被要求比一般人更熟悉网络新工具和即时通讯领域,更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软件。”庞胡瑞说,“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处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沿,对舆论发展的格局和走向有更精准的把握和预测。”
独立的第三方
互联网日益成为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各方利益的博弈场。这种情况下,舆情分析师能否提供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
单学刚认为“舆情分析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目前看来,网络舆情监测主要还是通过行业自律来进行规范的。”
坚持理性和建设性是基本的职业准则。“‘听不听’和‘用不用’是一回事,但‘说不说’和‘准不准确’则是舆情分析师的职责所在。”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这就为舆情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对未经验证的网络言论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面对社会强势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时保持平衡?如何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如何避免被某些网民的“刻板印象”和“标签”所左右?分析师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谨慎探索、独立判断。
据介绍,每到季度末舆情会商的时候,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会议室就成了“辩论会”现场。舆情分析师们针对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在辩论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讨论评估研判结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已经成为舆情分析师们工作的极大乐趣,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工作惯例。
实际上,第三方身份也为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必要的便利。“‘第三方’这个身份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人民网《舆情分析师手册》中这样写道“资深的舆情分析师,基本都是具有广泛而相对稳定人际关系的‘网络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