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万毕业生迎来最难就业年
699万人是什么概念?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这一群人正共同面对号称“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
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
现状
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同比下滑
今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据悉,自2003年以来的毕业生总数发现,10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持续上扬,并激增了2倍,其中,2003年,毕业生总数只有212万,2005年即为338万,2009年突破600万,刷新为611万。高校扩招的加速,使2013年成为自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影响
毕业生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
虽然就业的外部环境遭遇寒流,,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就业难的“体感”相差较大。
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晓坚表示,今年到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量与往年基本持平,但岗位数有所减少,“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企岗位减少”。
张晓坚说,截至目前,今年该校签约学生已有80%,但由于形势收紧,学生们也更倾向于稳定性的工作,例如去国企或大型企业就业的更多
在两所财经类高校,校方对就业遇冷似乎没有太大的担忧,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殷建新表示,学校每年本科毕业生有80%左右是直接就业,今年已经有约50%的学生确定了工作去向,还有10%左右属于确定意向,还未正式签约;另有10%左右选择考公务员、村官、入伍等。
财经类院校就业出路比较广,服务业、商贸等方向岗位需求并没有多大波动。南京审计学院招生就业中心相关老师也表示,今年相较往年就业率并没有减少多少。“岗位要求对专业越来越细分,可能对毕业生质量要求更高。”
专家
多方发力才能改变就业窘境
在相关专家看来,眼下就业窘境中的各种尴尬,其实是诸多积弊的后遗症,要改变须多方发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这类专业的遇冷,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近年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扩招规模远大于理工专业,这是因为举办理工科专业需要实验设备、专任教师,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举办人文社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本小、更容易。”
熊丙奇认为,这种功利的办学思维,一方面使学校只注重规模,而忽视办学特色和质量,另一方面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由于这些专业招生、培养规模增长迅猛,而社会需求无法跟上,就业难是注定的。
相关链接
最难就业年,难在哪?
1 人增
全国毕业生数量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
2 岗减
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3 薪降
部分行业起薪下调,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从2200元降到1800元
江苏比去年多6000名毕业生
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今年全国本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
以高校云集的北京为例,最近发布的毕业生签约率不禁令人心寒。据悉,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截至4月19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本科生签约率26.6%,专科生签约率16.84%。
上海地区的应届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据上海市教委统计,截至5月10日,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江苏今年也有53.2万大学生走出校园,比去年增加6000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目前暂无统计数据。
就业形势严峻 助推“啃老”
一位非重点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学生心态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学生觉得不工作可耻,但现在觉得理所应当,有的家长把孩子惯坏了,即使毕业回家啃老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