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遭遇90后 雷人无数
“80后”的口水仗还未平息,“90后”已经吹响了进入职场的号角。当被标榜为“个性张扬,崇尚自我”的90后遇到职场老人,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呢?
“90后”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不为任何人改变”
“90后”求职新招不断,据悉,传统的求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90后”的需求了,他们习惯用多媒体去宣传自己,比如拍摄一组多媒体简历,比如自己设计一款网页游戏,再比如用视频展示自己开淘宝店的故事。很多单位与外企合作,单独为“90后”开辟了多媒体简历招收区,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除此之外,“90后”的职场表现也让人惊呆了眼。就职于某公关公司的“80后”员工李萍说“我的英文名叫Lisa,,但却被‘90后’叫成‘小丽莎’,实在太雷人了!”李萍还表示,每当让“90后”返工时,他们经常脱口而出的便是“我了个去”,还外加“三条竖线”(汗)的表情。“卖萌也需要看场合吧!难不成这已经成了"90后"的常态?”
李萍的遭遇,绝非个例。“90后”实习生几乎成了办公室白领们每天午餐时的必聊话题。“我的实习生居然一定要抱着毛绒玩具才能做出PPT(演示文稿)。”“我的实习生居然带了一只活的兔子来上班!”“实习生跟我说工作很无聊,要换实习岗位!”……
职场前辈们认为“90后”并没有区分好工作与私下状态的自己,工作中会对领导翻白眼,表现出极不满意的情绪,这些都是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表现。
但,“90后”可不这样想。“我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公司里的老员工如此关注我们,”某校的大四学生汪同学说,“派给我的任务,我都完成得很好呀。只是在情绪表露和言行举止上,我们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而已。我就是我,不想装扮成任何别的人。”
“宅到深处是自我”
都说“60后”“70后”看不懂“80后”,如今连标榜个性的“80后”也惊呼看不懂“90后”了。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另类的一代人?“90后”的口头禅透露了一些线索。“Hi!家ぬ!倁檤这媞什庅呅牸吗?(嗨!大家好!知道这是什么文字吗?)”这样的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令人费解,但在网络世界里却相当于“标准普通话”。如果说“70后”“80后”把上网当成是一种生活习惯,那么“90后”是把网络当成了生活本身。
生活在网上,必然“深度宅”这已经成为“90后”的文化基因。他们“宅”得很独立,很个性。“我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打游戏,在网上看新闻……”作为“90后”的一员,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大四学生方奕炜说,“‘宅’在家里,挂在网上,似乎能让我拥有更多想象空间,所以我喜欢穿越小说以及各种很潮的打扮……大人的意见,直接‘无视’。”
也许正是“宅”在网上的生活方式,让“90后”们虽然和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但他们互相之间却能自成一体。专家认为,对于大部分“90后”而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伴随成长,借助新兴媒体进行自我表达是这代人的一大特点。文字描述的传统方法已经很难满足“90后”自我展示的要求。可见,要想搞懂“90后”究竟在想些什么,可能得先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再说。据悉,不少高校为进一步了解他们,纷纷开通微博和学生进行互动。
不得不说,经受过“80后”的洗礼,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有些“没了脾气”。不少“90后”的家长们看到了与“80后”的冲突与挣扎,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显得格外宽松。陈俊杰就是一个“90后”的家长,孩子正在读高二,成绩也算不错。“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太管孩子。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只要他快乐健康地成长就够了。”至于与孩子的沟通方面,陈俊杰坦言自己做得不够好,孩子们每天回家不是做功课,就是抱着电脑,也不太和父母讲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成长模式,应该给孩子空间,让他有自己的思考与世界。”
“我们不是一天长成的”
面对“为得高分威胁教师”“15岁驾车撞人”等让人摇头的“90后”肇事者,面对总是抱着一切都“无聊”“无所谓”态度的“90后”,人们不免要问不知不觉的,他们怎么长成这样了?
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教师,上海建桥学院的汪稹认为,差异的根源在教育“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所说的话就是权威,哪怕自己异想天开,也大多不敢付诸行动。而现在很多教师都带着理解学生的心态与他们交流,更多的是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于“90后”学生的特立独行,她也深有感触。汪稹有个学生非常喜欢街舞,为了改变大众对街舞“简单而傻傻”的看法,这个学生不仅建立了一个全面介绍街舞的网站,还自费去香港参加街舞比赛,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是我,可能没有他那样的勇气和热情。”汪稹坦言。
“大多数‘90后’还是很阳光健康的,他们比‘80后’更有想法,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往往超越了年龄本身。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呈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付诸实践,”某高级中学的王老师这样定义“90后”,“这要归功于教育环境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满梦想的“90后”让老师们惊喜,但对于一些极端无视社会规则、学校秩序的“90后”也令他们头疼。不少教师认为,学校和家长的管束不够,是一些“90后”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张弛之间如何把握,这正是让教育工作者们为难的地方。
“80后”的个性曾让中国社会为之一震,让我们品尝到了极为复杂的心情。从行为方式到价值观的一系列碰撞之后,“80后”渐渐成熟,挑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公众也从“80后”身上获得不少启示。如今更为生猛的“90后”新鲜出炉了,面对他们身上更多的棱角,更强烈的冲撞,我们是该持续宽容,还是该收紧缰绳?
“生活在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想得多,做得更多!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我们有些另类,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改变世界的开始呢?”属于“90后”的方奕炜如是说。
笔者手记
虽然距离第一批“90后”集中踏入社会还有两百多天,但“90后”的冲击波已经真实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在对一系列“哈哈镜”式的行为打上感叹号之后,我们是否能给“90后”以及我们自己,再打上几个问号?
冲击一“90后”自成一体的语言交流系统,成了世人眼中读不懂的“火星文”。其实,每一代人都可以是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应当能和其他群体“无缝连接”。如果我们看不懂“火星文”,那也别指望他们听得进我们的“老生常谈”。我们读懂他们,才有可能让他们信服我们。
冲击二“90后”或张扬、或压抑的特立独行的个性。究竟是他们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他们?张扬往前走一步就是怪异,那么,对“个性”的包容度是否应该有个边际?社会需要,也从来不乏特立独行者,但人毕竟是群体性动物,现代社会的任何事业都需要强大的团队去协同完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适应环境、融入社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味宽容,可能会让事情的发展走到另一个方向。
冲击三互相看不懂的“代际”文化。如今不但“70后”看不懂“90后”,“80后”看不懂“90后”,甚至“90后”也有点儿看不懂“95后”。从这个角度来看,“代际鸿沟”有不断加深之势。如果说,“80后”的出场让我们措手不及,那面对“90后”和还在中学校园里的“95后”,我们是不是该快速出经验,让他们在保有一代人特性的,能和这个社会磨合得更快,成长得更好,成长的代价更小?
无论如何,“90后”来了!我们也快快动起来吧!
爱新生事物,爱张扬个性,爱“卖萌”,爱“潮装”,更爱从童年就开始变“老”的内心世界,我们不是中庸的主流,我们自信又脆弱,我们敏感而自私,我们是“90后”,无可替代的另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