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拮据难寻归属感 海外华人深陷“养老”之惑
年轻时,他们削尖脑袋挤出国门踏上异国不归路,却在年华老去之时面临尴尬的养老困境。对于海外华人而言,淘金乐土并不是养老天堂,日渐凸显的养老问题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他们挥之不去不已的隐忧。
靠着微薄的退休金游走在主流社会边缘的华裔老人,尚未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重视,不管是继续留守异国他乡,或是返回祖(籍)国寻找归属感,幸福晚年这个美好的愿望对他们而言都多了一分艰辛。
微薄养老津贴难保障晚年生活
对于第一代移民而言,他们往往不是专业人士,收入不高,仅靠积蓄或是政府的养老补助生活,日子并不宽裕。在英国,统计显示退休华人中有四成多生活在贫困之中。
当地华文媒体调查后发现,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英国华人大多是在70年代中从香港移民来的,多数人原是餐馆或外卖店的大厨或侍应生。他们打工时交的税不多,所以退休后的养老金十分有限。
据政府统计,目前英国有1040万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再过20年,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1500万,如果经济不改善,老人退休津贴不能随着物价的上升而增加,那么越来越多的老人将进入贫困状态。而那些1970、80年代从香港、越南移民来英国的华人中大批人将在未来十年退休,他们的老年经济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老迈华人异国他乡难寻归属感
在西班牙,不少老华侨并未因美景和好气候产生幸福感,大多数旅西的中老年侨胞都是在三十几岁甚至四十几岁才到西班牙的,由于工作和年龄的原因,能学到的西语极为有限,难以融入本地社会。
而对中国文化的难以割舍更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深感缺少归属感,来自东北的王女士就表示,非常怀念那口她“魂牵梦绕”的酸菜,顺便再和家人朋友搓一桌麻将……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理由看似微小,甚至“荒唐”,但在异国他乡却成为一种奢望。
华人养老机构陷入资金短缺困境
对华侨华人来说,幸福晚年除了不愁吃穿,还要儿孙绕膝,阖家团聚,临终时有儿女随伺在侧。但这在西方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少华裔老人只能依靠养老机构。收费高昂、加入门槛高、生活习惯不同的本地社会养老机构对于大部分华人移民来说尚无法承担,老人们不得不寄希望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或自发的老年团体组织。
,在英国还没有一间真正为华人开设的公立养老院。2012年3月,西敏市政府彻底终止对唐人街华人社区中心每年1.2万英镑的资助,对此,居住在伦敦南部的58岁华人史先生深感焦虑,他说,“如今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百出,有些人卖掉房产来补贴自己的医疗和养老费用,有些人为照顾亲人而不得不辞去工作。”虽然在英华人可享受一定的免费医疗服务,但仍有一些护理和治疗费用超出负荷。
服务需求增 华人养老院“一床难求”
而在澳洲,人口老化导致高龄服务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华人社区也不例外。许多年长体弱的华人移民不通英文,寻找适合他们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高龄服务机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而提供纯中式护老服务并由华人运营的养老院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
统计显示,悉尼由华人运营的提供纯中式服务的养老院只有11家,每家一般数十个床位,总床位数不足600张。一些主流养老院配备了会讲中文的护工,悉尼还有21家有华人聚居的养老院。但这些数量对于华人移民长者来说远远不够。
故土难离 回国养老渐成趋势
一些海外华侨华人步入晚年时选择回中国养老,理由很简单,他们最终还是离不开合口味的家乡饭菜、亲切熟悉的乡情乡音以至随时都可以凑成一桌的麻将牌友……这样的晚年生活,在国外是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的。
在加拿大打拼了30个年头之后,74岁的老人刘兴东带着退休金回到中国。“人老了,就要回来”,他说,“政府的政策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变得很方便。”
“中西方文化对于‘幸福晚年’的理解是不同的。”一位美国华人说,“我在美国的老人公寓住过,还是觉得孤独,老人院只考虑西方老人喜欢安静、怕吵闹的习惯,但华裔老人大多好热闹,所以我最终还是在国内住下来了。”
“海鸥”式养老并非无拘无束
在英国生活35年的陈先生十分享受自己目前的“跨国”养老方式,“我退休5年多,每年都要回乡住上半年,家乡亲戚多,吃的好,想旅游就出趟远门,想热闹就呼朋引伴开桌麻将,每天过得既充实又开心。”
祖籍嘉兴的陈先生虽然已经适应了伦敦的环境,但每年还是会在家乡度过一个春季或者夏季,“南方天气暖的时候我回乡,等天气冷的时候我再回来(英国),虽然旅途有些折腾,但能在两个不同地方生活,对我来说也不错。”
不过,这种“海鸥”生活并非无拘无束。“每年最多只能在中国呆180天,如果延迟返英时间,那养老金的领取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