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头脑风暴,可能只是在浪费时间
在团队挖掘一些想法、创意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一种激发团队创造力的方法——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创始人Alex Osborn认为人们在头脑风暴时,创造力要比独自工作的时候增强将近50%。在一份超过800个团队的数据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头脑风暴恰恰损害了创造性表现,它会导致协同作用的反面集体表现失败。
头脑风暴有四个规则
1.想出尽可能多的点子;
2.优先选出与众不同的点子;
3.提炼整合已经提出的点子;
4.想点子的时候避免批判。
头脑风暴的整个过程推崇“非正式”和“无组织性”,它利用了两个心理现象他人的在场可以刺激个人的工作表现;量变最终会导向质变。
那么为什么实际上头脑风暴反而损害了创造性呢?
1.评价顾忌
当大家在一起想点子的时候,人们会担心团队里其他人对于自己点子的意见。尤其是当团队成员认定团队里的某个人专业度更高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其他人的点子提出更多质疑,工作表现也会下降。这点在不自信的成员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2.集体惰性
当人们以团队为单位工作时,人们更倾向于花更少的努力,也就是“投机取巧”。由于旁观者效应,自己工作的压力会降低,因为你会觉得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你不做,也会有团队里其他人去完成。
3.数量降低
由于团队人多,时间有限,如果想要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那么每个人只能一次表述一个观点。头脑风暴时保持6-7个人的团队,是最佳队形,一旦超过了这个数量,反而降低了每个人提出的点子的数量。
4.平庸表现
平庸表现是指团队里水平最高的成员可能会为了配合团队的整体水平,和那些表现不好的成员,而降低自己的表现水准,让自己回归平庸。例如在体育界,如果你和能力弱于你的人一起训练,你的水平会下降到和对方一样的行列。
虽然头脑风暴的效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它可以保障员工各自有可以贡献的不同的专业能力,也能获取足够数量的点子。所以放心地去安排头脑风暴会议吧,不要对它期待过高,因为除了这些优势,它并不能成就更多。